學校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微細胞”,是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度和溫度的“神經末梢”。我校著力鍛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打造“金扣子”黨建品牌,以政治引領、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育、智治支撐“五治融合”為抓手,不斷提升治理效能。
聚焦政治引領強定力。深入推進新時代學校“書記課程”,打造紅色教育“金扣子”黨建品牌,實施“黨建+課程思政”工作機制,全面提升學校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深化校長思政課體系建設,推廣黨支部、工會、團支部、少先隊建設聯盟和“同上一節思政課”等經驗,有效助力學校建設。成立重點工作行動支部,推動優秀黨員教師在急難險重工作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編寫紅色教案,繪制紅色地圖,組織教師開展黨性教育活動,宣傳先輩先烈英勇事跡,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聚焦自治根基聚合力。擇優選拔黨員志愿者,推動他們深入群眾,廣納民意。制定學校章程,讓管理制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建“黨群議事亭”等議事協調場所,利用操場議事、課間會議等模式聽師聲、匯師智。推選黨員先鋒,設立黨員示范崗,架起黨群“連心橋”,凝聚學校自治更強合力。
聚焦法治保障提效力。積極推動法治校園文化建設,創建法治示范校,通過布點法治文化陣地,提升師生的法治意識。以駐校法律顧問和法治副校長為主要責任人,深入推進“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形成“事事有顧問、項項依法行”的長效機制。實現法律顧問配備全覆蓋,助力學校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矛盾糾紛調解、校家社信息互通等,切實以法治保障持續提升學校治理效能。
聚焦德治教育增內力。依托紅色教育陣地資源,積極開展校風校訓傳承、師德標兵評選等主題活動,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開展“三仁工程”,培育仁愛少年、仁心教師與仁美家長,努力構建仁人教育新范式。明確每學期綜合實踐課程計劃、每周半日計劃等事項,鼓勵師生主動參與學校治理。擴大最美志愿者、黨員示范崗、德育示范校評選等影響力,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利用名城、名校、名師寶貴資源,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分層分類開展定制式培訓,緊抓黨政主要領導、優秀年輕干部、黨員教師等重點對象,根據不同崗位特點、履職需求、能力短板,靶向設計課程內容。大力開展“校長課程”“思政課堂”,建立教師常態化、系統化培訓機制,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和學校治理水平。
聚焦智治支撐添動力。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通過人才引進、青藍結對、說課評課,加大專職師資建設和精品課程開發力度。開展名師名課評選活動,建設以“黨員先鋒”和學科名師、名班主任、行政干部為主體的“頭雁”師資庫。圍繞“大美陽臺山”主題,開發“紅色傳承、綠色生態、客家民俗、灣區科技”四大課程,分層落實、星級評定,實施動態管理。舉辦校外教學點講解員、師資培訓和現場教學成果展示活動,探索角色扮演、案例模擬、分享授課等互動化教學,拓展遠程培訓、網絡培訓,開展實地觀摩、情境體驗、警示教育等情境化教學,組織薦書讀書、理論調研、講學述學等常態化教學,讓教師在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中得到鍛煉,提升水平。
(深圳市寶安區陽臺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