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整本書閱讀已成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科學地設計閱讀支架,幫助學生實現從基礎閱讀到深度閱讀的躍升。閱讀支架作為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支持工具,應體現系統性與層次性教師應通過對前置支架、進程支架和拓展支架的多維設計,為學生構建系統化的閱讀路徑。
一、前置支架:夯實閱讀的基石鋪墊
前置支架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教師需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合理的準備,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在開展整本書閱讀前,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全書的基本框架,還要設計多樣的預習導學方案,幫助學生理解關鍵詞語、掌握背景知識。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自錄的初步導讀,讓學生對全書內容形成整體把握,從而激發其閱讀興趣。
在知識準備與閱讀規劃環節,教師既要幫助學生整理已掌握的語文知識,適時補充新知識,又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例如,教師可將整本書的閱讀任務分解成多個小目標,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既有方向感,又不會因閱讀困難而產生畏難情緒。教師在設計前置支架時,既要考慮知識的系統性,又要兼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同時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幫助他們發現現實生活與文本的聯系。這樣才能讓前置支架真正發揮作用。
以《西游記》的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應先帶領學生了解這部經典名著的創作背景,并從學生熟悉的“猴王出世”章回入手。通過形式多樣的預習活動和生動講解,幫助學生認識章回體小說的結構特點,并理解每個回目都包含故事梗概的特色。為了掃清閱讀障礙,教師精心準備了重點字詞表,將“進”“挈”“瞑”等難讀字詞制作成圖文并茂的預習材料,供學生隨時查閱。同時,教師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深奧的文字內容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并引導學生以孫悟空為中心,用連線的方式梳理人物關系圖,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考慮到《西游記》篇幅較長,教師將全書劃分為“孫悟空出世”“大鬧天宮”“取經路上”等單元,并為每個單元配備閱讀任務卡,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調整閱讀進度。同時,教師可定期組織讀書分享會,促進學生交流心得、互相督促。這些細致的準備工作不僅讓學生對《西游記》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也為其后續的深入閱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進程支架:架設深度解讀的橋梁
進程支架貫穿整本書閱讀的全過程。教師通過系統設計閱讀方案,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實現從淺層閱讀向深度閱讀的轉變。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文本解讀的基本框架,通過分層任務引導學生從理解字、詞、句義到把握段落大意,最終探究文章主旨。針對重點段落,教師可設計梯度提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情節的發展脈絡。在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圈畫重點、記錄批注和整理讀書筆記等基本技巧。遇到關鍵情節,教師可引導學生暫停閱讀,進行思考預測、語段品析和誦讀體會,特別要關注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精彩段落,讓其體會語言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在整個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既要適時引導,協助學生突破理解難點,又要預留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最終完成從教師引導到自主閱讀的自然過渡。這種漸進式的指導策略,既能保證閱讀教學的系統性,又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在《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猴王出世”這一經典章回設計了系統的閱讀指導,帶領學生朗讀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針對“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這樣的開篇段落,教師可引導學生勾畫重點字詞,理清地理位置的。在石猴出世的段落教學中,教師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仙石”的特殊之處,理解孫悟空與眾不同的出身背景。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整理孫悟空從出生到成為猴王的重要事件,通過繪制故事線索圖,幫助學生理解情節發展的因果關系。在研讀水簾洞部分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細節描寫,體會作者細膩的觀察與生動的表現手法。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從孫悟空的言行中發現其過人之處,理解其后來能夠成為齊天大圣的特質,并適時引入相關神話傳說,幫助學生理解《西游記》所反映的古代文化內涵。教師可針對猴群推選美猴王的情節,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民主思想,體會古代小說的獨特魅力。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閱讀活動,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文本內容,還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讀到精彩處會主動做記號并寫下感想,這正是深度閱讀的重要表現。
三、拓展支架:打開認知的廣闊天地
在整本書閱讀的延伸階段,教師需基于學生既有的閱讀經驗,設計多樣化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拓展活動。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的閱讀,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拓展閱讀階段,教師應精心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補充材料,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版本的同一作品,從而識別表達手法的差異性,并進一步領悟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
依據文本內容,教師應設計富有創意的延伸活動,激發學生進行改編創作的興趣,引導學生嘗試續寫精彩片段,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分享閱讀成果,交流閱讀體會。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的優點,及時給予正面反饋,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心。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閱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教師應關注閱讀評價的多元化,重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及其在閱讀過程中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整個拓展環節中,教師既要保持適度的引導,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展示方式。
在《西游記》的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基于“猴王出世”這一經典章回設計了豐富的拓展活動。教師先收集了《西游記》的不同改編版本,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感受不同作者對孫悟空形象的獨特理解。針對水簾洞的描寫,教師可指導學生查找其他名著中關于洞府仙境的描寫,比較不同作品的異同。在創作環節,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孫悟空的口吻撰寫日記,記錄成為猴王后的見聞感受。教師還可組織學生排演精彩片段,引導學生通過表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教師也可指導學生制作電子繪本,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故事情節,并在班級讀書角布置《西游記》主題書展,展示學生的讀書筆記與創意作品。精心設計的展區方便同學們在課間交流學習心得。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觀看不同版本的影視片段,鼓勵學生討論孫悟空形象的舞臺呈現效果,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在讀書分享會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多樣化的閱讀成果:有的小組制作故事地圖,梳理孫悟空的成長歷程;有的小組改編劇本,重現經典片段;有的小組創作手抄報,記錄閱讀感悟。這些形式多樣的拓展活動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結束語
通過前置支架、進程支架和拓展支架的系統運用,教師構建起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完整體系。前置支架為學生掃清閱讀障礙,進程支架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拓展支架促進學生舉一反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支架設計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根據文本特點與學生實際,靈活調整支架內容。科學的支架設計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培養其自主閱讀能力。持續探索并優化閱讀支架,將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系2024年度蘭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閾下‘閱讀支架’賦能學生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LZ[2024]GHO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