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8.020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Or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for Doctors and Patients
YONG Xiangzhi', QIU Bingqing2 CHEN Xiawei' (1.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Stomatolog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2. Cancer Hospital Afiliated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In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oralexpressonisakeycarrerofinformation.Itsignificantlyreduces the risk of misunderstandings,enhances patient compliance with treatment, and becomes a key link in reducing medical disputes by accurately convey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formation,establishing emotional trust,and adapting to diverse cultures.In current medical education,the oral training system has shortcomings such as scattered courses and disconected practices,which restrict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careand preci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 article proposes to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introduce standardized patient and AI technology to simulate highpressure scenarios,strengthenstrategiessuchasdynamicfedbackandherarchicalassessment,iordertocultivatesudents' dualcoreabilitiesof \"technologympathy\".Inthefuture,intellgenttools willadvance theeducationofoal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owards personalization andscenario based approaches,providing a scientific path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 and supporting innovation in global medical humanities practices. Keywordsmedical educa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醫患關系因信息不對稱、情感疏離及社會期望變化而日益緊張,溝通失誤已成為醫療糾紛的主要誘因。WHO《全球患者安全行動計劃 2021-2030? 指出,有效的醫患溝通是提升患者安全、減少醫療差錯的關鍵1。我國《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一2027年)》中把增進醫患溝通作為建設行動的重要環節之一。為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國際醫學教育日益關注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醫患溝通的核心在于口語表達。然而,國內醫學教育仍以技術訓練為主,醫患溝通口語表達的系統化教學尚未成熟,缺乏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的研究。本文旨在闡釋醫患溝通口語表達藝術的核心價值,探索創新教育路徑,為提升醫療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提供新思路。
1醫患溝通口語表達的特點與實踐需求
1.1醫患溝通口語表達的特點
□語表達是指通過語言的聲音形式傳達思想、情感和意圖,是人類溝通的基本方式之一。相較于日常口語表達,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結構化、自標導向的溝通形式,其核心在于精準性、效率性和治療性,同時需兼顧文化敏感性和倫理規范(見表1,p62)。
在現代醫療場景中,醫患溝通口語表達已超越簡單的信息傳遞范疇,形成由基礎到高階的遞進式功能體系。該體系可劃分為四個層級(見圖1)。
基礎層作為口語表達的核心要求,其功能在于確保醫療信息以清晰、準確、無歧義的方式傳遞,從而減少醫患溝通中的誤解。該層級通過\"三重復核法\"(確認一復述一驗證)減少溝通誤解,提升患者對診療的理解度。實踐中可將抽象指令具象化,如將“每日三次、每次兩片\"轉化為“早餐后、午飯后、睡前各服兩片”,并要求患者復述,驗證信息接收的準確性。
進階層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通過語音調控和互動技巧建立醫患信任與情感連接,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增強其治療合作意愿,為后續診療奠定心理基礎。該層級通過控制語速( ≤120 字/分鐘)、音量 (55-65 分貝),運用共情回應(如“我理解您的擔憂”開放式提問(占比 ≥25% 及沉默藝術(情緒宣泄時停頓),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增強其治療合作意愿。
高階層則通過結構化話術提供心理支持,引導患者接受治療目標。該層級采用開放性引導(如“我們可以做什么讓您感覺更好?\"促進診療參與,運用“希望階梯”話術設定分階段目標(控制病情一延長生存期一提升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建立積極心態,通過認知行為干預改善治療效果。
文化層作為最高層級,需根據患者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和民俗禁忌調整表達策略。該層級通過方言轉譯醫囑、文化隱喻解釋(如用“正邪相爭”類比免疫系統)、規避禁忌用語(如北方地區避諱“四\")及家庭決策協調(指定家庭發言人),跨越文化差異提升溝通有效性,保障醫療信息傳遞質量。
1.2臨床場景中的口語需求矩陣
臨床醫療場景的多樣性決定了醫患溝通口語表達需要具備高度的場景適配性。不同臨床場景對口語表達的需求差異顯著(見表2)。通過場景化語言策略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溝通效率、患者滿意度和醫療質量,最終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目標。
2醫患溝通口語表達的重要性
良好的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是醫患順暢交流的前提,在診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提升診療的準確性與效率,有效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如門診中采用OPQRST模型結構化問診(起病一誘因一性質一放射一程度一時間),快速定位關鍵信息;運用雙重編碼系統(專業術語 + 通俗解釋)確保信息傳遞零誤差,最終實現糾紛預防目標[3。二是促進患者康復進程。通過共情性語言降低患者焦慮水平,促進治療合作;借助動機式訪談技術(如戒煙、控糖等健康行為干預),精準把握患者需求與反饋。三是推動多學科協作。采用SBAR標準化溝通工具(現狀一背景一評估一建議)保障信息傳遞的一致性;通過角色語言規范(如“我是麻醉醫生,負責\"),明確團隊分工。
3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教育現狀
當前,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教育存在多重短板,亟須優化提升[5。課程體系方面,多數院校未開設相關課程或存在學時不足、內容零散、教材更新滯后等問題,未能適應“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及數字化醫療等新挑戰,導致學生理論基礎薄弱。教學方法仍以傳統講授為主,角色扮演、標準化病人模擬等實踐手段應用不足,低年級學生缺乏早期臨床接觸,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意識和技能培養滯后。考核機制偏重書面測試,缺乏統一評估標準,情景模擬和動態實踐考核占比偏低,難以客觀衡量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師資方面,教師普遍缺乏系統培訓或臨床經驗,教學依賴個人經驗,跨學科整合不足,倫理學、心理學等知識融入有限。人文素養培養被邊緣化,過度聚焦技術技能,忽視醫德、共情力及法律意識的語言表達需求,學生易陷入“看病不看人\"的誤區。教學資源創新不足,分層教學及VR等數字化工具應用滯后,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動態反饋機制缺失,課程設計與實際臨床需求脫節,長期效果跟蹤評估亟待加強。
4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教育的創新與實踐
當前,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教育存在短板,亟待解決。各院校可通過重構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優化考核機制、師資隊伍建設及深化人文與科技融合等路徑加以改進,從而全面提升醫學生的醫患溝通口語表達能力。
一是改革課程體系。院校應將醫患溝通口語表達學設為必修課程,分低年級基礎理論與高年級實踐應用兩階段。在低年級階段,教學側重語音語調、信息傳遞等基礎訓練;高年級階段則強化術前談話、臨終關懷等復雜場景中的溝通技巧。選用的教材需融入“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及“網絡信息甄別”“壞消息告知”“跨文化共情”等現代醫學挑戰,通過結合真實案例增強實用性。課程設置上,院校要接軌國際標準,融合美國研究生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GME)溝通能力里程碑和中國醫師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等,構建“患者中心溝通”課程框架。院校還要創新跨學科協同育人模式,聯合倫理學、心理學、法學等專業教師開發“醫療糾紛中的口語策略”“患者心理干預技巧\"等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培養“技術 + 人文”復合型醫學人才。
二是創新實踐教學。院校可借鑒英國皇家醫學院臨床技能實踐評估(PACES)模式,引入標準化病人(SP)模擬門診,同時融合虛擬現實(VR)與人工智能(AI技術,開發“SP+VR+AI\"沉浸式教學系統。借助標準化病人模擬門診,開展問診及共情表達訓練;結合VR技術,模擬急診、手術告知等高壓力場景;利用AI實時分析學生接診過程中語義的準確性與情感傳遞的效果。同時,院校可分階段推進學生實踐:低年級參與社區見習,觀察醫患口語互動并撰寫反思日志;高年級則參與門診導診實踐,突破傳統教學局限,提升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
三是優化考核機制。院校可基于SEGUE Framework[7]
科教導刊
構建三維評估體系:理論考試 30% 涵蓋表達理論、人文法律知識;實踐考核 50% 包括SP模擬評分(清晰度/共情力/文化敏感性)與臨床帶教評價;動態反饋 (20% 結合患者滿意度調查及學生自評互評。實施動態分層考核機制,針對低年級學生側重基礎問診測試,針對高年級學生考核其復雜病情溝通能力。運用AI分析語速、停頓等指標,為學生生成個性化改進方案,確保評估結果全面性與個性化兼顧。
四是強化隊伍師資建設。院校要組建“醫學人文與口語表達教學團隊”,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溝通能力。團隊成員涵蓋多學科教師:臨床醫生提供真實診療案例,幫助學生了解醫患溝通實際情境;心理學家指導學生掌握情感溝通技巧,提升共情與心理疏導水平;語言學家和播音教師則優化學生的語音表達,包括語調、語速與肢體語言,使表達更具親和力與說服力。通過跨學科教學使學生成為兼具專業技能與良好溝通能力的優秀從業者。
五是深化人文與科技融合,推行數字化與分層教學。院校可開發智能教學平臺,提供“口語技巧微課”“醫患溝通案例庫”,并融入法律意識與文化適配訓練模塊,支持學生開展個性化自主練習。通過AI系統分析學生錄音,為學生生成改進方案(如\"語速降至120字/分鐘\"),突破傳統指導模式的局限性。院校還可基于性格測試數據實施分層教學(內向型學生側重傾聽訓練、外向型學生強化流暢表達),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系統提升其醫患溝通□語表達能力,助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5結語
綜上所述,醫患溝通口語表達作為醫療活動的核心紐帶,不僅關乎信息傳遞的精準性,還承載情感連接、治療支持及文化適配功能,在提升診療效率、降低糾紛風險及促進患者康復中發揮關鍵作用。當前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教育仍面臨課程體系不完善、實踐不足、考核單一、師資力量薄弱及技術融合滯后等問題,需通過課程改革、沉浸式實踐(如 SP+VR+AI) 、動態考核、跨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及數字化教學等路徑推進創新實踐,推動教育體系的本土化適配與國際化接軌,培養兼具文化敏感性和國際視野的醫學人才,為構建多語言、多文化的醫療服務體系提供教育支撐。
未來,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醫患溝通口語表達教育將實現更高程度的個性化與智能化:AI通過語義分析與情感識別提供實時反饋,VR模擬復雜場景增強訓練效果。跨學科協作深化,倫理學、心理學與語言學的融合將賦予口語表達更強的人文溫度。教育創新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與資源投入,未來研究應聚焦長期效果評估及本土化模式優化,為全球醫學教育貢獻中國經驗,助力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系[8]。
*通信作者:陳夏威
★基金項目:2024年度廣西醫科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TSSP結合Mini-CEX在口腔黏膜病學案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2024XJGY16);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繁星計劃一一管理能力提升”項目“全媒體時代口腔專科醫院品牌建設的創新路徑研究\"(FX202407);廣西醫科大學特色新型智庫“中國一東盟醫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GXMUZK13)。
參考文獻
[1]Organization WHO.Global patient safety action plan 2021-2030[M].WHO Press,2021.
[2]鄭旭東,許磊.探討醫患溝通在防范醫療糾紛中的重要性[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8):101-104.
[3]閆曉婷,樊毅,余苗.醫療糾紛發生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5,38(1):131-138.
[4]黃發云,董文泓,趙乾乾,等.由醫方言語導致的醫療糾紛類型分析及應對建議[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4,37(3):278-282.
[5]張文杰,田野,賈志云.醫學本科教育中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16(8):135-139.
[6]田劭丹,艾娟娟,李瀟,等.系統化醫患溝通技能培訓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22,41(1):4-7.
[7]李雷俊,夏曉偉,關念紅,等.SEGUE框架情景式案例教學法在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16(13):82-86.
[8]齊碩,丁成明,李小艷,等.“互聯網 +, 背景下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進行醫患溝通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1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