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54
在應用項目化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建立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項目化學習的聯系,其次,設計多元化的應用方法促進學科素養的有效落實。這些方法呈現出項目化學習對強化整體性育人和綜合性育人的價值,促進學生向多元化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積累有效的學習經驗,強化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促進學生結構化知識體系的建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地。
一、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有利于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
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學生調動已有學習經驗、知識、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深人探究某一知識點或者某一學習主題,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與梳理,進而建構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同時,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會獲得跨學科學習體驗,使學生了解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以此產生相關知識內容的整體感知,有助于學生對知識內涵的深入理解。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深化課程育人的目標,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樣態。
2.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項目化學習的過程具有探究性,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單向輸出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此學習模式中,教師的側重點會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在驅動任務的促進下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彰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诖耍處熞匾晳眯问降膬灮c創新,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引導中實現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層解析,促進學生思維的進階。
3.有利于促進學生關鍵學習能力的提升
項目化學習的主要特點就是將學科內容中的本質問題轉變為驅動性問題,豐富學習的實踐學習體驗。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會經歷系統性的學習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擁有更多的互動與學習機會,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提升關鍵能力,如合作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要高度重視,并為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時需注意的問題
1.教學資源要豐富
項目化學習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注意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有足夠的教學資源支撐,來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學生項目化學習開始之前需要整合優質的教學資源,如跨學科教學資源、網絡資源等,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有效的知識積累并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同時,還要注意教學資源整合的適用性,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發展規律、學習需求等關鍵因素確定教學內容的數量與難易程度。
2.教學計劃要合理
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的統籌規劃,在開展項目化學習時,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對教學流程進行合理規劃。首先要仔細研讀新《課標》與教材內容,確定項目化學習的主要方向。其次,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宏觀和微觀的角度探尋教學的具體措施,確保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合理的教學計劃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導向,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重視對項目化學習的優化設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
3.評價機制要完善
在應用項目化學習時,教師要注意評價機制的完善,使評價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將評價獨立于教學環節之外的做法,將評價貫穿項目化學習的始終,關注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生成過程。所以,教師要對評價進行優化設計,使學生的學習情況得以直觀體現。從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主體入手,將教學評價向多元化發展,以此提升教學評價的科學性與公正性,將評價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4.學情定位要精準
對學情的精準定位是有效應用項目化學習的關鍵,教師應該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確保課程教學的質量。首先,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段特點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能力,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項目化學習主題,確定項目化學習目標。精準的學情定位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優化學習任務的梯度性、學習主題的融合性、學習情境的真實性,并將教學重點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探尋教學價值基點,確定項目化學習主題
在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時,教師首先要探尋教學價值基點,確定項目化學習的主題。明確的學習主題便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篩選與整合,實現對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有效構思。所以,教師需要仔細研讀教材內容,提煉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大概念,并在大概念統領下完成項目主題的選擇?;趯W生學科素養的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的價值引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生命的思考”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學情和教材內容確定項目化學習主題。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前三個單元的基礎上升華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是對生命教育的關切,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之一。所以,在大概念的統領下,教師可以將項目化學習的主題定位為“生命可以永恒嗎”,以此引領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圍繞此主題,教師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然后引導學生在探問生命、珍視生命、綻放生命三個子項目學習中得到感悟,理解生命有時盡的自然規律和生命至上的內涵,使學生更加敬畏生命、注重提升生命的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凸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
2.明確項目學習目標,明晰項目化學習路徑
確定項目學習主題以后,還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目標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導向的作用,讓教師對具體教學流程進行細致設計。目標要指向知識學習、能力提升、情感發展三個方面,知識目標要聚焦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深化知識理解。能力目標要關注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關鍵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同時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感悟與啟發。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在集體中成長”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項目化學習幫助學生構建系統性的知識體系。首先要明細教學活動的開展路徑,對教學目標進行定位分解。本單元屬于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范疇,聚焦“集體”,從學生的自我認識擴展到集體生活,因此,可以設置“共建美好集體”的項目化學習主題。教師可以結合素養目標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項目目標,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幫助學生建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同時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并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共建集體的意識。
3.創設真實學習情境,開展代人式學習活動
代入式學習活動的關鍵在于學生處于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將自己代入到某種角色或者場景中,以此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教學目的。所以,教師可以在項目化學習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提升教學的生動性,以此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情境的創設要與學習內容高度契合,并聯系實際生活,在主題背景下設置具體情境。真實情境能夠縮短學生的感知距離,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與學科知識關聯性的認知,以此在融情人境中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可以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項目化學習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頭腦特工隊》的影視素材,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結合“揭開情緒的面紗”相關知識增加學生對情緒的了解,并創設“我的情緒我知道”表演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情境中,學生會將知識學習延伸到自己的生活,走進自己的情感世界,了解情緒的成分和成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并對項目化學習產生興趣,以此達到情境創設的目的。以代人式學習活動助推項目式學習進程,提高學生項目化學習的參與度。并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直面自己的情緒與情感,并學習處理情緒與情感的正確方法。
4.設置驅動學習任務,建構項目化學習項目
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是研究與解決問題,所以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認知出發設計驅動式學習任務。根據項目化學習主題設置核心問題,再圍繞學習目標設置子項目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使學生能夠在任務的指引下有序開展探究學習,并逐漸實現自我提升。學習任務的設置中,教師可以采用差異化的方法,以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提升整體教學質量。以此解決由學生個體差異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項目化學習中有所收獲。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守望精神家園”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家鄉文化生活調研”項目學習主題,結合教材內容構建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子項目的學習中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子項目一:“延續家鄉文化血脈”
學習任務:搜集關于家鄉文化生活的資料,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并制作表格進行學習匯報。
子項目二:“賞析家鄉民俗價值”
學習任務:選擇一項家鄉的民俗文化進行詳細介紹,說明家鄉民俗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聯系,并結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對家鄉民俗文化進行評析。
子項目三:“促進家鄉文化發展”
學習任務:設計一套促進家鄉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方案,可以從身邊的生活環境入手,并形成系統性的設計方案,說明設計靈感和意圖。
5.提供學習展示平臺,形成項目知識再構建
在項目化學習中為學生提供學習成果展示平臺同樣重要,學習成果展示一方面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再建構。項目化學習的過程相對系統,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經歷,產生不同的學習感悟。所以,在設計成果展示方案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為學生提供創意表達的機會。但是也要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如展示內容的全面性、展示形式的直觀性,確保成果展示環節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積極奉獻社會”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求學生在成果展示中涵蓋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學習思考等內容,但展示的形式不限。例如情景表演、PPT匯報、視頻剪輯等,都可以作為學生成果展示的形式。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如場地、工具、專業化指導等,讓學生能夠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與收獲感,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學生持續學習意識的增強。如在本項目化學習成果匯報中,有學習小組將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既能夠直觀體現出學習歷程,又可以表達出對“積極奉獻社會”的思考,能夠達到學習成果展示的目的,并在此過程中形成項目知識的再構建。
6.完善教學評價機制,進行項目化學習反思
應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完善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并對項目化學習進行有效反思。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診斷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和評價主體來關注學生的綜合學習表現,并從評價反饋信息中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以確保項目化學習的質量。同時,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形成清晰的認知,以便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針對性。
例如,在“家鄉文化生活調研”項目學習中,教師可以將評價貫穿于項目過程中,并對其進行動態監測。評價內容要涵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參與度、知識掌握情況等,并對其進行直觀呈現。在此項目評價中,學生可以參與進來,以多元評價主體的形式提升評價的公正性。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評價語言的藝術性,既要使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還要幫助學生樹立繼續學習的信心。使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學習,并養成反思的習慣。
綜上所述,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對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項目、成果展示、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形成系統性的學習模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學設計的合理性、評價機制的完善性以及學情定位的精準性,以此來確保項目化學習的應用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俊杰《項目導向,價值引領—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試題與研究》2024年第10期。
[2]吳敏言《項目式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一以提升學生法治觀念核心素養為例》,《求知導刊》2024年第1期。
[3]尹娜《探究項目式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學苑教育》2023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