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指的是減輕學生學科作業負擔,避免設置低效性、機械性、重復性、枯燥乏味的作業,減輕學生中考前校外“培訓”負擔。初中歷史課后作業指的是上課以外的時間獨立進行的初中歷史學習活動。《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課后作業的設計要“加強綜合性、探索性和創新性,體現層次性”,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作業,供他們自由選擇。由此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標準》要求,基于“雙減”背景設計多種類型的課后作業,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使他們提升歷史核心素養。
一、手工繪圖類,發展時空觀念
《標準》指出:“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若教師直接給學生灌輸各種歷史知識,則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他們發展時空觀念,而且這種教學方法也不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手工繪圖類作業指的是讓學生充分考察具體時空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分析當時的社會現狀,并結合自己的探究結果繪制歷史地圖、還原歷史場景。這種作業形式新穎,能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激發探究興趣,更好地發展時空觀念。
“秦統一中國”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夠準確說出秦統一中國的過程和時間,理解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內容。若直接灌輸相關的知識點,則學生感到信息過多,難以記憶,學習難度較大。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設計手工繪圖類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加深記憶,作業一為地圖排序,要求學生了解秦滅列國的順序,并根據先后順序依次畫出地圖,展現出秦疆域的變化。該作業有助于學生構建清晰的時空線索,理解各個歷史事件的順序,搞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系,進而發展時空觀念。
作業二為了解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按照官位的高低繪制“朝覲皇帝圖”。結合該圖片,要提出一些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在“朝覲皇帝圖”提供的場景中,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有助于他們在“秦統一六國\"這個特定時空下思考問題,對史事做出準確理解。
手工繪圖類作業能讓學生在做中學,能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要將各種歷史知識和歷史探究方法滲透到其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更好地考察特定時空下的歷史,從而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
二、角色情境類,解釋因果關系
歷史學科中的因果關系指的是某個或某些歷史事件對另一個或另一些歷史事件有推動影響的作用。搞清楚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有助于學生提升歷史學科素養。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常常讓學生解釋某個歷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此類問題往往需要學生搜索大量史料,展開多角度分析,難度較大,常常會令一些學生產生退縮心理。基于“雙減”背景,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情境類作業,讓學生扮演各個歷史人物,與他們形成共鳴,在此基礎上進行歷史解釋,他們的代入感更強,理解更透徹,學習的難度也會有所降低。
教授“明朝的滅亡”時,教師可以圍繞“明朝為何會滅亡”設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雙減”背景下,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可以將該作業設置成角色情境類,讓學生扮演崇禎帝、李自成、吳三桂、洪承疇等歷史人物,了解他們在此過程中做了什么,導致了什么歷史事件,再探究這些歷史事件中蘊藏的因果關系,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如扮演李自成的學生,可以演繹李自成起義的場景,思考李自成為何要發動起義,起義過程分哪幾個階段,進而分析起義與明朝的滅亡是否有直接原因。扮演崇禎帝的學生可以了解其頒布了哪些政令,這些政令是否能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進而思考明朝的滅亡和崇禎帝決策的錯誤之間是否有一定的聯系。除了讓學生獨自思考以外,還可以安排他們互動交流,讓歷史人物相互對話,進而解析其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更好地解析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以史料為依據,創設歷史探究場景,體驗歷史人物的特定心態,理解歷史人物的抉擇。在這個基礎上再讓他們進行歷史解釋,學生可以更理性、辯證地分析問題,可以更好地揭露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同時,這種形式的作業活潑生動,也更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
三、創意創作類,辨析史料真偽
《標準》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要提升史料實證素養,需要學生閱讀大量史料,并進行對比辨析。對于學生來說,閱讀量較大,分析難度也較大,容易讓他們感到困擾。為了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教師可以設計創意創作類作業,用新穎有趣的探究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效的、樂意地完成作業,從而提升史料實證素養。
在學生學習“三國鼎立\"時,為了提升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可以設計創意創作類作業。作業一為“三國史料真偽辨析會”,先從《三國演義》的影視劇或者小說中選擇一個經典場景,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讓學生搜索《三國志》等歷史資料,對比分析,找出文學作品中有哪些虛構的情節。如“草船借箭”中神話了諸葛亮,而實際上并沒有發生“借東風”等事情。又如,“草船借箭”中展現了周瑜和諸葛亮的對立,將周瑜塑造成氣量狹小之人,但史書記載周瑜“性度恢廓”,并非心胸狹隘的人。在完成此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了辨析史料真偽。他們發現,可以嘗試了解作者的身份,考察作者創作的目的是什么,借此判斷史料的真偽。創意創作類作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能主動閱讀大量史料,在辯論探討的過程中辨析史料的真偽,并自主學習如何撰寫歷史小論文。
四、社會訪談類,熏染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會責任。”要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不能靠直接灌輸,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社會訪談類作業,讓學生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他們對家國的情懷,然后反思自我,思考自己應該如何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這種作業和生活密切相關,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容易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因此,更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薰染家國情懷。
在教授“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后,教師可以設計“采訪父輩、拜訪名人、對話自己\"這三個作業,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激發家國情懷。如此設計作業才更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采訪父輩”作業指的是讓學生采訪自己的父母,了解他們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樣子的,詢問父母年輕時的夢想是什么,想為祖國做些什么,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拜訪名人”的作業指的是讓學生上網搜索,了解各行各業的名人。若有條件則可以采訪名人本人,若沒有條件則可以讓學生在搜索名人資料后進行角色扮演。在采訪名人的過程中,可以提出問題,如:“工作中有哪件事情讓您意識到個人的奮斗和國家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對話自己”作業指的是讓學生整合此前訪談的收獲,思考自己未來要從事什么工作,該如何確定自己的定位,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三個循序漸進的作業能讓學生先從他人的身上得到啟迪,激發自己的家國情懷,然后再讓他們將家國情懷轉化成個人成長的動力。
家國情懷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完成社會訪談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關注并嘗試解決現實問題。這有助于他們提升社會責任感,能讓他們逐步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改良課后作業的方法或方案,增加作業的趣味性、開放性、實踐性,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不同類型的作業,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如此設計作業能促使學生個性發展,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由“被動完成”走向“主動完成”,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提升各方面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馬進成.“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歷史單元作業設計研究[J].教育界.2022(32).
[2]陳象筠.“雙減”背景下的歷史單元作業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3).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后作業優化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QN20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