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2-0028-03
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幫助學生強身健體的重要路徑,在各階段教學中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與健康學科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也逐漸開始向“學、練、賽、評”結構化的教育方向轉變,這使得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面臨著新的要求與挑戰,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師需深度把握“學、練、賽、評”結構化教學的內涵,并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與改進,以逐步構建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新樣態,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
一、“學、練、賽、評”結構化的基本內涵
所謂“學、練、賽、評”結構化,即要實現教學、訓練、競賽、評價四個教學板塊的緊密關聯,通過各板塊間的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系統的教學模式。
(一)“學”是核心
“學”主要涉及“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兩部分內容,是“學、練、賽、評”結構化教學的核心環節。簡單來說,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情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將所要學習的運動知識、運動技巧等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及動作要領,從而為后續訓練、競賽、評價等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學”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核心,學生只有充分掌握了相關的運動知識、技能要領,才能在實際練習、比賽中靈活地進行應用。
(二)“練”是基礎
“練”即體育訓練及鍛煉。體育技能及相關動作要求的習得僅僅依靠教師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換言之,“練”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練習活動,日常體能訓練、健康運動、重難點訓練、特定項目訓練等均屬于此范疇。只有通過反復練習,學生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與技能內化于心,才能熟練地應用運動技能,從而為其后續參與競賽奠定基礎。
(三)“賽”是紐帶
“賽”即競賽,指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組織開展競賽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調動其參與訓練的積極性。不僅如此,開展競賽活動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并為教師檢驗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情況提供直觀的參考。可以說,競賽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發揮著紐帶作用,能將“學”“練”“評”很好地連接在一起[2]。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圍繞教學內容適當地組織學生參與競賽,以此來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參與競賽審視自身的學習情況,從而不斷進步。
(四)“評”是標桿
“評”即教學評價,是體育與健康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開展教學評價活動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相互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活動中對自身體育技能、動作要領的掌握情況形成更客觀、全面的了解,從而及時彌補不足,實現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學、練、賽、評”結構化視角下的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與健康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重視開展“學、練、賽、評”一體化活動,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教學優化。
(一)以“學會”為目標,完善結構化教學體系
《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廣泛利用教育資源,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在“學、練、賽、評”結構化視角下,教師在組織開展體育活動時應以“學”為基礎,將引導學生學會相應知識技能作為基本教學目標,逐步構建完善的結構化教學體系[3]。在具體教學時,教師需合理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整合,在關注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的同時,增加對學生基礎體育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做到知識與技能并重,促使學生能真正靈活地應用所學運動技能。
以籃球教學為例,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掌握籃球技能,又要讓學生掌握籃球基本知識和規則要求。教師可先在教室內為學生播放籃球體育賽事,以具體賽事為載體,帶領學生了解籃球比賽的基本規則與要求。在播放視頻時,對于重難點動作,教師可通過慢速播放、反復播放等方式重點呈現,以便學生仔細觀看,對相關技術動作要點及應用場景形成深刻認識。教師還可結合視頻內容為學生拓展籃球戰術知識,以培養學生的籃球實戰能力。在完成了基礎知識教學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在室外進行學習與實踐,通過動作示范的方式為學生講解運球、傳球、接球、投籃等動作,然后再組織學生展開訓練,強化學生對籃球技術動作的掌握。為提升學生的訓練興趣,教師可組織男女籃球賽、分組籃球賽等,鼓勵學生積極投入相應訓練之中,從而充分掌握籃球的相關動作與規則要求,落實“知識與技能并重”的教育要求,同時為后續“練”“賽”“評”環節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以“訓練”為抓手,增強結構化教學聯動
“練”是“學、練、賽、評”結構化教學的基礎。對于體育與健康學科而言,學生要想真正掌握一定的體育運動技能,必然需要進行反復訓練。《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球類游戲及學練,在挑戰自我、保障安全的基礎上堅持練習。因此,在“學、練、賽、評”結構化視角下,教師在組織開展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時,必須增加對“練”的重視,以“練”為抓手,促使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練習熟練掌握相關動作技能,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原有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摒棄傳統的單純以集體練習為主的訓練模式,充分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開展多樣化的訓練活動,以盡可能地提高學生參與訓練的興趣,從而提升訓練效果。比如,在教授了“雙手胸前傳接球”的相關知識要點后,教師可先以集體訓練的方式帶領學生鞏固動作要領,在此基礎上,再組織開展“自主傳接球練習”“兩人一組原地傳接球練習”“小組傳接球練習”等不同形式的練習活動。再如,在教授“行進間三步上籃”這一籃球技能時,教師也可在完成對基礎知識與要點的講解后,先帶領學生分別進行原地運球與三步上籃練習,然后再將這兩個動作連起來,組織學生在籃筐兩側交替展開原地運球與三步上籃訓練,之后再進行行進間運球及三步上籃組合練習,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從“單項練習”向“完整動作練習”“組合動作練習”的過渡,在降低訓練難度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動作要領的掌握。
這樣,教師通過應用多樣化的訓練方式,能夠豐富學生的訓練體驗,避免單一化的訓練讓學生產生疲憊感、枯燥感,讓學生能對相關動作練習保持更持久的興趣。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真正以“練”為抓手,提升學生對籃球動作技能的掌握,在強化“學”的效果的同時,為“賽”“評”的開展奠定基礎,從而有效增強結構化教學聯動。
(三)以“競賽”為導向,健全結構化教學機制
在“學、練、賽、評”結構化視角下進行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時,教師應先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學”與“練”,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參與多樣化、趣味性的競賽活動,以適當的比賽競爭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調動他們參與“學”與“練”的積極性,使其以“賽”為導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練習,從而更充分地掌握相關運動知識及技能,進而推動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的提升[4]。
例如,在進行“行進間運球”教學時,在完成了知識講解與訓練環節后,教師可以“賽”為導向,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熱情。比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個人陣地爭奪戰”,讓學生在一對一比拼爭奪中鍛煉加速運球能力。再如,教師可以組織“小組種樹砍樹游戲賽”,讓學生自由組成若干個四人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以不同的標志桶為輔助器械,開展小組高低運球接力競賽。在參與競賽時,小組第一名成員先出發,以放倒標志桶視為“砍樹”成功,將標志桶立起來即為“種樹”成功,在完成“種樹”后,該成員需即刻返回隊伍,和下一名成員擊掌交接,下一名成員重復上述操作,以此類推,最先完成任務的小組獲勝。
這樣,教師通過在教學中融入趣味競賽,能讓體育與健康課堂變得更活躍、更豐富、更有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為了贏得比賽而主動學習知識、練習動作技能,從而實現“學”“練”“賽”的有機結合,逐步完善結構化教學機制。當然,除了可以課堂為陣地開展體育比賽之外,教師還可以不定時地組織開展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的校園競賽,真正將“常賽”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四)以“評價”為輔助,檢驗結構化教學成果
“評”是“學、練、賽、評”結構化教學的最后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有效的評價可以對“學”“練”“賽”等環節活動的開展效果進行客觀反映,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于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其學習成效,可為教師調整、改進教學方案提供有效指導[5]。不僅如此,有效的評價還可以幫助學生客觀、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是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進的重要依據。因此,“評價”作為“學、練、賽、評”結構化教學模式構建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日常教學中應被教師予以充分重視。
在具體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應改變以往以自己為主導的評價方式,增加學生自評與互評,重視定量評價及定性評價,讓學生在多元評價中對自己的學習表現、學習成果形成更客觀的認知。例如,在籃球“三步上籃”教學及訓練中,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展開自評與互評,然后再由自己進行補充與總結性點評。在進行總結點評時,教師還可針對“三步上籃”訓練中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形成性、總結性評價,以此來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評價模式,同時更客觀地檢驗、反映體育與健康教學成果,為學生今后的練習指明方向,從而逐步推動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結束語
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傳統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的弊端愈發凸顯,已經無法滿足《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而“學、練、賽、評”結構化教育理念的提出則為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將這一理念融入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設計,對豐富體育與健康課堂形式、提升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成果均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其教育價值不可忽視。基于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廣大一線體育與健康教師應深入把握、理解該理念的內涵,并以該理念為指導不斷探索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從而逐步構建新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形態,不斷提升該學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沈麗婷.核心素養背景下體育“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策略探究[J].拳擊與格斗,2023(5):102-104.
[2]李文江,劉澤強.體育課堂教學實施“學,練,賽,評”一體化的問題與策略:從結構化教學的視角談起[J].體育教學,2021,41(4):15-17.
[3]肖婷文,趙云峰.基于智能教學平臺下小學課堂內外一體化的實踐研究:以足球教學為例[J].當代體育,2019(19):42.
[4]張賽麗.淺談打造樂學課堂的有效策略:體育課堂“學,練,賽,評”一體化下的興趣教學[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2(8):122-123.
[5]許海洋.讓“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植入體育課堂:“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實踐與思考[J].教師博覽,2022(12):25-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常規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JJKXX24-16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自斌(1977.9-),男,福建平潭人,任教于平潭綜合實驗區教師進修學校,中級職稱,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