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振興助力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理論機制與實現路徑

2025-08-18 00:00:00劉旭雯
中國西部 2025年3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廣西民族

[中圖分類號]F327.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25)03-0046-11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以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通過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當前廣大鄉村地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過去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同樣,在如今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必須始終堅守全國一盤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底線。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以壯族為主體的民族地區,境內居住著12個世居民族和44個其他民族,共1880.8萬少數民族人口。從地理位置看,廣西位于中國華南地區西部,從東至西分別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四省接壤,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毗鄰,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因此廣西既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從自然資源上看,廣西山林分布廣泛,自然景觀秀麗,礦產資源豐富,有著與生俱來的生態優勢,造就了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等一系列高端旅游勝地。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育程度的限制,加上少數民族群眾獨特的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和宗教信仰,造成該地區相對低收入人口占比較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西依舊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中的薄弱一環。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廣西的地理位置、區位資源、歷史人文、生態環境等優勢,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梳理文獻發現,當前一部分學者就如何推進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展開了研究。蒙慧等(2024)認為民族地區邁向共同富裕的驅動機制包括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補齊中國式現代化短板的需求。1莫炳坤等(2024)認為不斷夯實物質基礎、價值基礎、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2陳紀等(2024)認為民族鄉村走向共同富裕應當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公共服務三個維度予以精準把握。3]張育瑄(2023)則從農村集體經濟這一具體視域展開研究,提出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我國民族地區農村產業振興、農民生活富足,以及民族地區農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是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4]也有另外一部分學者從五大振興對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展開了研究。從產業振興上看,劉璐琳等(2023)認為基礎設施瓶頸問題突出、產業融合深度不夠、要素分配不協調、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是民族地區鄉村實現產業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5從人才振興上看,趙妍(2023)提出在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上,通過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從文化振興上看,呂蕾莉(2019)認為需要在推進民族地區向公民文化、民主文化、集體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重建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7]從生態振興上看,陳慶玲等(2023)認為民族地區需要通過系統治理,以高品質生態環境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實現。8]從組織振興上看,王猛(2019)從治理體系視角提出提升鄉村建設能力、激活鄉村社會組織、創新鄉村服務形式、保障鄉村社會權利與整合鄉村治理資源五大路徑。9]

雖然當前學者們已經從多個領域對民族地區推進鄉村振興以及共同富裕的實踐展開了研究,但從整體宏觀層面上的研究相對偏少。因此,本文以民族地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以廣西推進共同富裕為對象,展開系統且全面的探討,不僅有助于相關學者對當前廣西如何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的研究起到較好的補充、深化和拓展作用,也能為廣西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提供一定參考借鑒。

二、鄉村振興助力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理論機制

2018 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位一體”的視角闡釋了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緊緊圍繞“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來進行。因此鄉村振興助力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機制,應由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各環節共同組成。

1.鄉村產業振興為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筑牢物質根基

中國古語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其中表達出了一個樸素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理,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發展作為前提。農村產業不發展,就沒有鄉村振興;沒有鄉村振興,就談不上共同富裕。產業振興不僅關系到民族地區脫貧后的持續穩定性,對鄉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轉型也產生深遠影響,能夠為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筑牢物質根基。過去我們在精準扶貧戰略下將側重點放在解決貧困人口尤其是民族地區的脫貧問題上,這是中國共產黨以“提低”的方式縮小貧富差距,為實現“第二個大局”打好了基礎。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推動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則是以“擴中”的方式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做努力。要加快實現“擴中”的進程,必不可少的是要有產業的加持。對鄉村而言,主要以農業為主,因此這里所說的產業振興,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農業產業振興。除了傳統的農業發展外,產業振興還包括了新興產業振興,以及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因此,民族地區在加快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共同富裕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聚焦產業振興,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地制宜地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發揮集聚效應,走出一條產業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數字化的轉型升級道路,形成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2.鄉村人才振興為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供給關鍵要素

鄉村振興,人才為本。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振興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礙,而人才資源的非均衡配置則是這一問題的核心癥結。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本質上是通過人力資本的重新布局與價值激活,重構城鄉要素流動秩序、打破傳統發展路徑依賴,為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續的智力保障。有了人才,才能帶動城鄉市場、資金、信息、技術、理念等的密切聯動,改革也才有底氣,活力也才會涌動,共同富裕的事業也才能興旺。如果沒有人才作為支撐,無論以何種產業、何種項目推動產業振興都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人才振興不僅是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更是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發展觀的具體實踐。而民族地區作為欠發達地區,其自然條件多較為惡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薄弱,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鞏固脫貧成果、防正返貧任務艱巨,這決定了在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比其他地區更亟需人才支撐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如何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做足文章,通過“外引內育”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方面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民族地區,另一方面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各類人才,從而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以切實滿足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不僅是當前該地區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當地實現共同富裕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

3.鄉村文化振興為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激發精神動力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五千年的文明精髓,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與智慧瑰寶,也是維系民族認同的核心紐帶,更是全球化浪潮中筑牢文化自信、保持文明特色的根本支撐。而各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文化生產的現實命題和產業振興的有力補充,強調注重激發內生動力,通過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推動文化治理、文化創新、文化共享、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的同時,讓民族地區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富裕。具體而言,一方面,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能夠挖掘當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民族文化產業和品牌,不僅保護了傳統技藝,并將其轉化為可持續的產業優勢,更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交流合作,實現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還能夠帶動廣大少數民族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激發少數民族群眾從“文化消費者”轉變為“文化創造者”,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從外部輸入轉向內生驅動。因此,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無疑給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如能汲取各少數民族文化之精髓,充分挖掘其潛力,并轉化為生產力,不僅能推動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與文化通融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也能助力少數民族群眾實現共同富裕。

4.鄉村生態振興為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厚植生態本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明確將生態和發展作為兩條底線。“發展底線”是將消除貧困所要達到的經濟水平作為底線,“生態底線”則是將生態、資源能夠承受的最大值作為底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自然富則人民富,生態興則國家興。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并不是矛盾對立的兩面,相反,保護生態本身也是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民物質和精神雙重富裕的重要體現。因此他強調,必須走生態優先的發展道路,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變的新發展方式。而生態振興則正好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它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共同富裕在生態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生動詮釋。生態振興也由此成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推進鄉村生態振興,要求各地應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將做大“金山銀山”價值與提升“綠水青山”顏值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民族地區在綠色發展方面具有后發優勢,因而具有綠色趕超潛力,1°但民族地區還存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因此以生態振興推動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好自然生態資源稟賦的同時,加強生態保護和綠色修復,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實現一手抓生態經濟,一手抓綠色治理,在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多元化的同時,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實現美麗鄉村換新顏。

5.鄉村組織振興為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因為只有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才能有堅強的領導力量。11]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城市與鄉村、經濟生態文化、政府企業農民的協調發展問題,因此面臨著層次、主體、目標的“三多”問題,風險挑戰較大。這就需要有一個強大號召力、影響力和引領力的組織力量,能夠真正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將他們由各自分散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合力。組織振興恰恰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是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保障條件。作為黨在基層的“神經末梢”和“戰斗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著“領頭雁”的作用。實踐證明,哪個農村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哪個農村面貌改變就快,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就快;越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就越能團結農民群眾,并在面對各種自然災害和困難時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可以說,農村基層黨組織就是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主力軍,是鄉村治理的“穩定器”。在推進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農村地區基層黨組織肩負著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以及動員少數民族群眾在農村推動各項改革的使命,因此它不僅是匯聚人民群眾力量共同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使命的引領擔當、重要政治保證,更是黨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三、鄉村振興助力廣西共同富裕的多維困境檢視

廣西不僅是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廣西推動共同富裕總體處于良好發展態勢,但在實踐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外部產業轉移承接不暢、各類人才資源相對匱乏、民族特色文化挖掘不深、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平衡,以及基層黨組織力量相對薄弱的困境。

1.產業發展方式相對滯后

依托其地緣和氣候,廣西在農業產業發展上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廣西擁有全國最大的甘蔗生產基地,還是眾多水果的主產區,形成了崇左糖都、欽州荔枝、百色芒果、桂林砂糖橘、橫州茉莉花等一批特色產業。除此之外,林業、水產品等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但從經濟發展狀況來看,202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349084億元,廣西為28649.40億元,在全國的占比僅為 2.12% 。2024年全國人均GDP為95749元,廣西人均GDP為57071元,比全國人均GDP低38678元。由此可以看出,脫貧攻堅結束后,盡管廣西與全國一道進人鄉村振興的新階段,但其相對貧困程度依然較深。究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鄉村主要是依靠國家物質幫扶實現脫貧的,并且廣西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又處于地理位置偏僻的大山里,盡管物產豐富、優勢突出,但社會發育程度較低,并且對主導產業挖掘不深,出現了產業鏈低端、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第一產業,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較為薄弱,農產品缺乏深加工環節,內容單一,且附加值偏低。二是不結合當地鄉村實際,缺乏產業前后期規劃,盲目跟風收益高的項目。例如廣西砂糖橘近年來由于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增加,導致出現量多質不優的困境,不僅浪費了資源,影響了產地品牌的建設,也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廣西以生鮮產品作為特色農產品,對冷鏈物流、保鮮倉儲有較高的需求,但由于受分散的種植基地的地理位置影響,再加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網絡信息建設滯后,導致供應鏈建設存在困難,物流配送網點無法配置,使得大量農產品難以走出大山,打通“最后一公里”,這些都嚴重影響廣西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

2.農業人才資源相對匱乏

鄉村振興,迫切需要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廣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落后的自然生產條件和薄弱的基礎工業導致就業崗位稀少,大部分青年人不得已只能依靠外出務工作為家庭經濟收人的主要來源,而老人、孩子、婦女則成為村里的“留守軍”,鄉村出現了嚴重的“空心化”問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鄉村人口相較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了4652106人。廣西成為全國有名的外出務工大省之一。除此之外,作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山區為一體的民族自治區,落后的經濟條件又導致人才總量、質量不高和結構不合理。過去精準扶貧階段,廣西十分重視人才的引進,尤其注重外引高層次人才來充實人才隊伍,并通過給予一系列政策的傾斜以及優厚待遇的加持,以此在短期內解決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另外,廣西整體收入水平與東部地區也存在較大差距,再加上科研平臺、高新產業、科研氛圍都處于弱勢,從客觀條件上掣肘了人才的引進。這就需要在外部繼續加強“輸血”的同時,區內高校也要積極“造血”,培養一批熟悉地方特色農業的高質量人才,為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作出應有貢獻。但從現實情況看,區內高校為廣西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業技術人才數量難以滿足鄉村振興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從根源上看,廣西經濟基礎相對落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建設相對緩慢是造成這一現象沒有得到解決的根源所在。

3.民族特色文化挖掘不深

少數民族文化,是各少數民族基于生活生產實踐所創造出來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物質精神財富,體現了這個民族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是整個民族深厚歷史沉淀的象征,不僅支撐著民族的繁衍生息,也是其發展進步的不竭源泉。廣西少數民族眾多,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少數民族集中分布于此,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蘊含著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劉三姐歌謠、壯族歌圩、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等,以及民族工藝,例如繡球、銅鼓、編織、陶器等。但大面積的喀斯特地貌造成的封閉地理環境,加上交通的阻礙和群眾普遍采取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直接導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使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呈現出保守而封閉的狀態。過去在精準扶貧戰略下,廣西在民族文化產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和脫貧上得到了顯著提升,幫助少數民族困難群眾攻克“壁壘”,走出一條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致富道路。但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廣西在文化振興上仍面臨著以下問題:一是“廣度”不夠,與東部地區相比,民族文化產業規模不大、占GDP比值較小。二是“熱度”不夠,現代技術嵌入民族文化產業不夠,導致其當代感知度不強,無法引起年輕群體的共鳴,也就無法“出圈”。三是“硬度”不夠,民族文化產業專業人才供給不足,特別是隨著老一輩傳統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的相繼離世和新一代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產業缺乏熱情與動力,出現了青黃不接甚至技藝失傳的現象。因此,廣西如何在民族文化傳承上繼續向縱深方向發力,通過文化振興賦能廣西實現共同富裕,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4.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失衡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優良生態環境的贊譽,更是他對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殷殷囑托。12]從自然環境上看,廣西既是自然資源富裕區,也是生態屏障脆弱區。在礦產資源方面,廣西是全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其中錳、錫、銻等12種有色金屬儲量居全國第一位,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在水力資源方面,廣西境內河流眾多,水力資源蘊含量豐富,被譽為全國水電資源富礦。廣西在海洋資源、森林資源方面也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但作為偏遠山區,廣西地理環境惡劣,且受自然災害困擾,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陷、塌方、洪澇災害頻繁發生。除此之外,由于廣西部分少數民族集聚區是喀斯特地貌,這一地貌地表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存在較為嚴重的石漠化問題,這些都成為該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劣勢所在。過去在精準扶貧戰略下,廣西將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通過加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生態補償扶貧力度,以及發展生態旅游、民俗旅游、康養旅居等方式,推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東部地區的綠色發展新路。但隨著對生態優勢的挖掘和利用的要求向縱深方向邁進,如何進一步將劣勢轉化為優勢,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廣西如何推動共同富裕的又一重要課題。拋開自然因素的制約來說,一方面,由于廣西經濟發展滯后,導致鄉村綠色產業集群的構建進程緩慢,而這恰恰又是廣西鄉村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在提升鄉村生態創新的能力上仍然缺乏可持續的方式方法,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例如對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這類喀斯特地貌而言,生態環境原本就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修復。這些都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廣西推進共同富裕需要去關注的點。

5.個別基層黨組織力量仍然薄弱

廣西人口眾多,又與東南亞國家毗鄰,基層黨組織除了面臨改善和優化基礎設施、加大民生綜合保障、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穩固邊防、加大開放開發、培植優勢特色產業等方面的任務外,13]在治理能力和水平上是否達到新時代民族地區農村建設工作新要求,能否把握民族之間的認同交錯、宗教滲透、跨界流動等,同樣關系著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該地區能否順利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過去在精準扶貧戰略下廣西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貧困人口成功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目標,自身建設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快速發展,為更好引領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提供了組織保障。但我們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也需要正視廣西農村個別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廣西部分邊境地區農村因地理分散、人口流動大,存在黨組織覆蓋盲區。二是廣西部分農村黨員老齡化現象突出,部分黨員對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視可能超過對黨組織身份的認同,這就削弱了黨員的責任感。三是在部分民族文化濃厚的地區,黨建活動未有效融人民族語言、節日或傳統習俗,缺乏吸引力。四是部分基層黨組織在涉及民族宗教事務時缺乏敏感性,對涉宗族勢力或宗教活動的滲透應對不足。除此之外,在思想觀念滯后與經濟開放不足的雙重制約下,廣西部分基層黨組織仍依賴傳統農業經濟模式,對市場規律認知不足。另外,隨著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加劇,加之基層黨組織黨員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應對能力有限,這些都不同程度制約著廣西推進鄉村振興并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

四、鄉村振興助力廣西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下廣西推進共同富裕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補齊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上的短板,需要綜合上述“病灶”,提出應對策略,匯聚推進共同富裕實踐的多元合力。

1.加快培育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在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有“傳、幫、帶”的作用。14]這就要求廣西應緊密結合當地實際,聚焦民族特色農產品,因地制宜地確定好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在以質量為王、堅持“綠色、無公害、有機和地理標志”的基礎上,依托自身民族性、差異性、稀缺性的資源優勢,發展“獨一份”“好中優”“錯峰頭”農產品。培育、引進加工業龍頭企業,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推進農產品相關的服務業,實現全產業鏈打造。另一方面,還需要緊跟時代趨勢,大力發展“互聯網 + ”產業融合發展體系。這就需要:一是要轉變傳統銷售思維和模式,注重通過“助農直播”等形式多樣的互聯網宣傳方式,打造富有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的電商直播間,拓展民族特色農產品的影響面和網絡銷售渠道。二是積極構建城鄉冷鏈物流體系。好的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離不開暢通的農產品物流這“最后一棒”。因此,需要補齊冷鏈物流短板,強化產地冷鏈物流網絡服務,通過抓好冷鏈物流提升農產品品質,有效帶動廣西鄉村振興和推進少數民族群眾共同富裕的實現。

2.構建“引培用留”人才工作新格局

從人才角度推動廣西實現共同富裕,具體來說,需要內外共同驅動。對外而言,需要繼續加大外引的力度,千方百計引進農業發展高端人才,特別是圍繞關鍵領域、重點環節的緊缺型農業人才,使各類中高端人才能來到廣西為實現鄉村振興作貢獻。對內而言,還需要加快內培速度,支持區內高校自主培養“三農”工作隊伍和現代管理人才。一是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區內高校更多扶持,幫助建立門類齊全的碩士博士點,特別加大在農業技術類和管理類專業的幫扶和建設力度,為培養本地高端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教育保障。二是區內高校也應當主動融入鄉村,加大校地合作,設立研究基地,培育更多熟悉當地農業發展狀況的專業人才。三是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刮起一股不拘一格的用才愛才敬才之風,破除民族地區“人口少、圈子小、宗族親”等地方保護主義,使外地人才沒有顧慮,最大限度發揮人才潛能。四是構建完善的留人機制,想人才之所想,解人才之所憂,健全完善的人才保障措施、配套措施,提升人社部門的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使各類人才能夠安心扎根民族地區,實現民族地區與優秀人才的互利共贏。

3.推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推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一是深人挖掘民族特色工藝資源帶動脫貧群眾增收。當前廣西極富特色的民族傳統工藝如中國四大名錦之壯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朔畫扇等,尚未充分發揮其民生補給的優勢,因此需要通過進一步挖掘推進民族地區致富。二是聚焦民族文化產業、旅游產業開發挖掘新經濟增長點。加快民族品牌建設,將民族文化產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一批例如《印象劉三姐》《花山》《夢·巴馬》等文旅IP,增強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三是培養少數民族工藝方面的人才和帶頭人,推動民族工藝人才與生產經營有機融合。四是利用毗鄰東盟的區位優勢,加強民族文化對外交流和民族文化產品的國際推廣。這不僅能拓展世界市場、擴大民族文化產品的銷售渠道,還能夠提升八桂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在與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提升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

4.走好民族地區生態富民之路

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廣西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使生態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經濟優勢,一是需要轉變落后思想觀念,在法律法規建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做好表率,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推動低碳綠色工業發展。二是應當充分分析各地鄉村自然資源優勢和特色農業優勢,在立足農業特色資源,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同時,加快推動綠色生態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例如發展富有民族特色的山區旅游、農產品加工、休閑生態農業等相關聯的產業集群,使這些生態產品價值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不僅有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收人差距,推動共同富裕,15]也是生態綠色升級的最有效方式。除此之外,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培育和發展基礎扎實、發展前景廣闊的生物醫藥、康體養生、新材料等產業,實現產業綠色升級。另外,針對石漠化集中連片區,應通過增加喀斯特地區碳匯能力,將喀斯特地貌的劣勢轉化為助力碳中和實現的優勢。

5.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

辦好民族村落的事,關鍵在黨。這就要求廣西基層黨組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根植民族文化沃土,以尊重和發揚民族文化的方式密切與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血肉聯系,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二是要鍛造一支堅強有力的領導隊伍。針對基層黨組織干部理論政策水平和科學文化知識普遍偏低的情況,以提升理論水平為切入點,進一步健全民族干部培育機制。三是針對多民族混居的地區,建立跨民族協商議事機制,推廣“網格 + 大數據”管理模式,確保黨組織服務無盲區。四是推行“黨建 + 產業鏈”模式,培育基層黨組織市場競爭觀念及市場規律掌握能力,做產業發展的帶頭人,立足特色農產品、農副產品優勢,依托電商渠道,更好地將其推廣到全國市場甚至海外市場,不斷提高廣西特色農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和群眾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蒙慧,劉光旭.“內生發展”:民族地區以鄉村全面振興邁向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5).

[2]莫炳坤,李資源.民族地區從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邏輯[J].廣西民族研究,2024,(03).

[3]陳紀,蔣子越.民族鄉村走向共同富裕的資源支持路徑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4,(02).

[4]張育瑄.共同富裕目標下我國民族地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進路[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3,(04).

[5]劉璐琳,張蕾.加快民族地區鄉村產業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民族學刊,2023,(01).

[6]趙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23,(04).

[7]呂蕾莉.文化振興視角下西北民族地區村民自治的內在需求[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

[8]陳慶玲,伍艷.民族地區鄉村生態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現實挑戰及系統治理[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8).

[9]王猛.鄉村振興下民族地區鄉村治理創新的目標模式及實現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19,(06).

[10]廖祖君.以綠色發展后發優勢促進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J].中國西部,2023,(03).

[11]戴焰軍.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N].光明日報:2024-05-16(005).

[12]嚴慶,王立娟.夯基與發力: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4).

[13]郝或.民族地區共同富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基于黔東南X縣的實證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7).

[14][15]石華平,楊延萍,胡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共同富裕:邏輯機制與促進策略[J].中國西部,2024,(06).

[16]鄭華萍,朱偉.民族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策略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10).

(責任編輯 王麗程)

Abstract: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ethnic areas.The five major area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y,talent,culture,ecology,and goverance,lay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provide key elements,stimulate spiritual motivation,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and provide political guarantees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ethnic areas.Taking Guangxi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it is found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illfaces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such as relatively lagg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latively scarce human resources,insuficient exploration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m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and relatively weak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To this end,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trategy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Guangxi,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improv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building a new pattern of talent work of“atracting,cultivating,utilizing,and retaining”,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following the path of eco -friendly prosperity,and strengthening the fortress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Ethnic Areas;Common Prosperity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廣西民族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廣西數字貿易協同發展新路徑研究
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華章(2025年12期)2025-08-26 00:00:00
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數字化
廣西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維度
近年來海外關于中國共同富裕研究述評
延安蘋果規模化種植實現共同富裕
新農民(2025年21期)2025-08-12 00:00:00
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與社會“內卷”的紓解
決策與信息(2025年8期)2025-08-11 00:00:00
基于夜間燈光數據的廣西共同富裕水平測算與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商論(2025年13期)2025-07-28 00:00:00
廣西A級旅游景區與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關聯性及形成機理
中國商論(2025年13期)2025-07-28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网址| 欧美日韩专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va|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色综合激情网|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毛片免费看|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高清欧美|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综合亚洲网|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a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免费看片|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福利一区| 97久久精品人人| 久久五月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伊人久综合|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 国产人人干|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av色爱 天堂网|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激情视频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另类色|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伊人福利视频| 色噜噜综合网|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天天爽免费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91视频99| 国产精品青青|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