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見證,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檔案資源的重要性也逐漸突顯。然而,傳統檔案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對專題檔案資源進行整合和共享,通過對其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其價值和作用。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應圍繞資源統籌和價值重構展開,通過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協作實現專題檔案資源整合,充分釋放專題檔案的潛在價值,發揮其在服務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等方面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討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相關問題,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一、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作用
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目的是實現不同層級、不同主體之間的檔案資源整合,對整體檔案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更好地發揮其多重作用。
(一)滿足群眾需求
專題檔案的協作開發利用在公共服務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系統化的資源整合與創新性的服務模式,能夠有效滿足群眾對特定主題檔案信息的多元化需求,提升檔案工作的社會服務效能。專題檔案的協作開發能夠使分散于各地檔案館、圖書館、民間收藏的檔案資料得以數字化整合,構建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專題檔案數據庫,群眾可以通過“一站式”平臺查詢歷史檔案信息,為社會發展和地方規劃提供一定參考。在服務模式上,通過協作開發建立“需求導向型”服務機制,能夠實現檔案服務與其他服務的協同發展,減少中間流程,提升服務效率,推動檔案從“分散管理”向“系統供給”轉型,使專題檔案資源成為保障群眾權益的重要支撐。這種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協作服務模式,將檔案信息資源轉化成社會服務資源,更通過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供給,使檔案工作真正融入社會生活,成為群眾獲取知識、追溯歷史、解決問題的重要支撐,發揮專題檔案在社會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終實現檔案價值從保管層面向服務層面的轉變,推動檔案機構從傳統資料倉庫向現代文化服務中心演進。
(二)保護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是專題檔案資源文化屬性的集中體現,通過對文化遺產類專題檔案進行協作開發與利用,能夠為文化宣傳、文化育人功能作用的發揮提供多元支持。從文化資源整合層面看,專題檔案跨領域協作可以將非遺檔案、文物檔案、口述歷史檔案等不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和整合,并存儲到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中,形成涵蓋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等多種類型的檔案資源體系。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對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系統開發,既能夠還原歷史,也能夠為學術研究提供支持。借助3D建模技術,可以對古建筑、古文物進行數字化復刻,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通過敘事重構技術對文化遺產檔案進行知識化重組,能夠將零散的檔案資源整合成為具有歷史邏輯和時間順序的文化敘事體系,推動形成“檔案 + 文旅”“檔案 + 教育”發展模式,開發以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的文化體驗項目和研學路線,使靜態的文化遺產檔案資源轉化成具有體驗感的文化載體。專題檔案的協作開發利用有助于突破傳統檔案保護的局限,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三)深度挖掘檔案價值
專題檔案的協作開發利用能夠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度挖掘檔案中蘊含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傳統檔案研究往往局限于單一的歷史考據,而協作開發則打破了學科壁壘,聯合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專家,從不同視角對檔案進行系統性分析。借助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可以對海量歷史檔案進行數據建模,分析事件之間的關聯性。這種協同開發模式下衍生出的關聯性研究方法不僅能發現傳統史學中容易忽略的線索,還能構建更立體的歷史敘事。此外,檔案中的非結構化數據,如文字、照片、錄音等,通過人工智能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智能分析,可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幫助研究者快速定位研究重點。
二、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應用模式
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需要依賴不同的應用模式。從空間整合、領域整合和職能協同維度看,可以打造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協作模式,打破專題檔案資源協作開發利用邊界,形成立體式的協作網絡,為檔案資源價值最大化發揮創造有利條件。
(一)跨地區協作開發利用模式
當前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存在地域不平衡、區域利用效果差異大等問題,因此應以地理空間為維度,形成跨地區協作開發利用模式,構建點、線、面協同網絡,實現區域專題檔案資源共享利用。一方面,明確各地區檔案資源的優勢和組織架構,形成特色專題檔案資源節點,建立區域專題檔案資源共享渠道,制訂統一元數據標準,明確各自責任義務,實現專題檔案數據跨地區無障礙流通。相關部門應建立檔案資源協作平臺,對各節點專題檔案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具有區域性特點的專題檔案資源庫。另一方面,建立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制度。通過簽訂區域協作協議,確保專題檔案在跨地區協作開發利用過程中能夠實時共享、科學調用、充分開發。為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應建立區域性專題檔案資源開發協調小組,對區域專題檔案資源開發項目進行統籌安排,盡量避免資源浪費,提升專題檔案開發利用效率,實現專題檔案區域性的資源互補。
(二)跨行業協作開發利用模式
隨著我國產業融合的深人發展,要想發揮專題檔案價值,需對不同行業檔案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專題檔案資源供給與行業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構建跨行業專題檔案開發共同體。一方面,對各行業檔案具體情況和特點進行全面梳理,建立行業專題檔案資源分類體系,對跨界開發專題檔案資源進行有針對性地識別,建立跨行業專題檔案協作聯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補,圍繞行業發展需求開發具有針對性的檔案產品服務;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專題檔案資源進行智能化處理,通過跨行業協作,使不同行業檔案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充分挖掘專題檔案的價值,更好地促進行業融合發展。
(三)跨部門協作開發利用模式
要實現專題檔案跨部門協作開發,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對不同單位的不同專題檔案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跨部門專題檔案共享與協同利用機制,有效解決專題檔案在部門間的“信息孤島”“資源分散”問題。一方面,建立跨部門檔案資源目錄體系,明確各部門檔案類型的具體特點與利用范圍,推動部門間檔案資源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另一方面,優化專題檔案資源利用流程,將專題檔案資源整合與檔案服務流程再造相結合,實現檔案資源與相關服務的深度融合,既能夠發揮專題檔案資源在單位活動決策、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的作用,也能夠實現檔案資源的跨部門整合。
三、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實踐路徑
在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實踐過程中,應以資源整合為基礎,以技術賦能為核心,以多元主體協同為保障,形成立體化的實踐路徑。
(一)實現專題檔案資源整合
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應以海量的檔案資源作為邏輯起點,既能夠解決專題檔案資源碎片化問題,也能夠通過構建系統化的資源配置體系實現對專題檔案資源的合理應用。在專題檔案資源整合過程中,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將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載體的專題檔案視作有機整體。首先,建立統一的資源元數據標準體系,參照相關法律法規對專題檔案的載體形式、內容屬性等要素進行標準化描述,解決在檔案資源整合過程中的“數據互認”問題,提升專題檔案資源整合效果。其次,構建層次分明、科學合理的專題檔案資源整合框架。在宏觀層面,應建立專題檔案資源總目錄,形成不同類別的資源圖譜;在中觀層面,建立主題關聯數據庫,通過知識圖譜技術深入挖掘檔案間的關聯;在微觀層面,對異構數據進行格式轉換,提升檔案整合效率。最后,建立檔案資源共享動態更新機制。當前,專題檔案資源不斷更新,需通過自動抓取技術,實現增量檔案的實時匯集與關聯更新,保證檔案整合的及時性。
(二)重視智能化工具的應用
在專題檔案協作利用開發過程中應利用好智能化工具,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檔案資源賦能增值。首先,注重資源處理環節的技術應用。將圖像修復、OCR文字識別等技術運用到專題檔案資源處理過程中,實現檔案載體的數字化轉換,確保檔案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將各類非結構化檔案轉化成為可計算、可利用、可檢索的結構化數據。同時,借助大數據清理技術,對整理后的檔案數據進行去重、糾錯,提升檔案數據的整體質量。其次,注重知識挖掘環節的技術應用。充分發揮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優勢,對檔案文本語義進行精準解析,形成專題檔案文本庫;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技術對檔案數據的內在關聯進行精準挖掘,更好地體現檔案的價值。再次,注重價值轉換環節的技術應用。利用數字李生技術搭建虛擬檔案場景,為不同受眾提供檔案知識學習場域。開發智能問答系統,基于檔案知識庫滿足用戶的詢問需求,提升響應效率。最后,注重技術適配性。一方面,結合不同專題檔案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技術。例如,針對政務民生檔案注重數據整合和共享技術,針對非遺檔案則應將多媒體數字化技術作為應用重點。另一方面,應確保技術服務于檔案價值挖掘,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專題檔案開發利用的數字化轉型。
(三)實現多元主體協作聯動
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首先,明確各主體角色定位。檔案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頂層設計功能,圍繞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出臺工作機制和標準規范等。檔案機構作為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核心主體,應充分發揮其在業務指導、質量管控、資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圍繞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企業則應圍繞技術支撐和市場運營服務參與專題檔案協作開發;社會組織和公眾應通過志愿參與、文化創作等形式成為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重要參與主體。其次,建立立體化的協作平臺。形成相關部門主導、社會參與的發展格局,不斷完善平臺建設,將資源目錄、項目管理、成果展示等功能嵌入其中。最后,重視人才培養。建立跨領域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制度,通過聯合培訓、掛職鍛煉等方式,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素養,將先進技術與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深度融合,創設專題檔案應用場景。通過多元主體優勢互補,充分挖掘檔案的多元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專題檔案資源存在分散化、碎片化問題,傳統檔案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數字時代檔案工作發展需求。一方面,檔案資源較為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影響專題檔案價值發揮。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升級對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應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實現智能工具與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的深度融合,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到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之中,解決專題檔案資源碎片化問題,為專題檔案協作開發利用提供系統支撐,推動專題檔案資源從“靜態保護”向“動態開發”轉型,提升專題檔案資源利用效率,為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郭東花.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院校構建專題檔案資源的探索—一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陜西檔案,2024(06):55-57.
[2]孫昊.舉辦專題展覽探索工業遺產檔案開發利用路徑[J].四川檔案,2024(05):4.
[3]王興廣,陳飛,柴焰.面向數字敘事的大別山紅色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J].檔案管理,2024(05):71-73.
[4]王海濱,蔣年平,柏德有,等.專題檔案資源多元開發的創新與探索——以廣州傳統中軸線地標檔案開發為例[J].中國檔案,2024(01):44-45.
[5]仇爽.專題檔案開發策略研究——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專題檔案開發為例[J].大慶社會科學,2023(01):123-125.
(作者簡介:余莉莉,女,碩士研究生,商丘職業技術學院,館員,研究方向:檔案管理)
(責任編輯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