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領域,小學語文教學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目標泛化、教學活動刻板、評價方法片面單一。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和構建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評價方法的一致性。本文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目標泛化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目標往往過于寬泛,缺乏具體性和針對性。這種泛化現象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也難以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例如,教學目標可能僅僅停留在“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一層面,而沒有具體到提升學生對某一類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樣的目標設定使教學活動缺乏明確的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二)教學活動刻板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往往局限于傳統的講授和背誦,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種刻板的教學活動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例如,教師可能過多地依賴教材的內容,而忽視了討論、表演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這限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評價方法片面單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評價方法往往過于依賴筆試和標準化測試,忽視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性和多樣性。這種評價方法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也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例如,評價可能過分強調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表達、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樣的評價方法不僅限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還可能導致教師在教學中過分追求分數,忽視了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小學語文“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實施策略
(一)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設定
以《落花生》為例,文章通過講述花生的生長過程,傳達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價值觀。
1.教學目標與閱讀興趣培養
學生能夠理解《落花生》的主要內容,包括花生的生長特性及其象征意義,并能夠聯系生活實際,體會“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師應設計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此外,目標還包括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讓他們學會欣賞那些在社會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
2.合作學習與文本理解深化
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深化對《落花生》文本的理解,通過討論和交流,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溝通能力。教師旨在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理解文本的多義性,并能夠將文本內容與個人經驗相聯系,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3.創意寫作與表達能力提升
學生能夠通過創意寫作活動,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加深對《落花生》主題的理解和感悟。教師期望通過寫作練習,讓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語言描述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技巧。同時,目標還包括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展現個性,表達自己對于“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獨到見解和情感體驗。
(二)基于學習目標的教學活動設計
1.文本解讀:文學作品的深層含義
在《落花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選擇花生作為文章的主題?花生的生長過程與作者想要傳達的價值觀之間有何聯系?”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他們對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理解,并探討這種精神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這樣的文本解讀活動,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和寓意。
2.角色扮演:語文情境的體驗學習
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可以扮演花生種子、農民、消費者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來體驗花生從種植到收獲再到被消費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表達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和想法。這種角色扮演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增強他們對文本情境的理解和同理心。
3.寫作實踐:創意表達與思維訓練
教學完《落花生》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意寫作,以“假如我是一顆花生”為題寫一篇短文。學生需要從花生的角度出發,描述自己的生長過程、所經歷的挑戰以及最終的收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花生的生長過程與個人成長之間的相似之處,鼓勵學生在寫作中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作品分享會,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并邀請其他同學進行反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寫作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在創意表達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三)基于學生素養的教學評價
1.自我反思與學習能力
在《落花生》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設計自我評價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打分,并寫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遇到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方法。例如,學生可能會反思自己在理解花生生長過程時的思考方式。通過自我反思,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明確今后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2.同伴互評與批判性思維
同伴互評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方式。在《落花生》的寫作實踐活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同伴互評。學生需要閱讀同伴的作文,并從內容、結構、語言、創意等方面作出評價。在互評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同時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3.教師反饋與學習評價
教師的反饋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至關重要。在《落花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的面談、書面評語或者班級討論的形式,對學生的自我反思、同伴互評以及寫作實踐進行評價。教師的反饋應該具體、有建設性,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也要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教師可以指出學生在理解文本時的獨到見解,同時建議學生在寫作時如何更好地運用修辭手法。通過教師的反饋,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師的評估也應該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包括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力等。
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實現小學語文“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落花生》一文的教學實踐表明,通過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全面的評價方法,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其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其表達能力。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鄒怡瑩.指向“教一學—評”一體化的小學文言文教學新探[J].華夏教師,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