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以下簡稱海西幼兒園)基于“經驗鏈”與“生長點”理論,以童話劇課程開發為抓手,通過系統化課程設計、家園協同和動態化評價機制,探索幼兒情感發展的科學路徑,為園本化情感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實踐范例。海西幼兒園是南通市海門區首批“童話特色園”,依托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四五”課題《促進幼兒情感發展的童話劇課程的開發實踐研究》,聚焦童話劇與情感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通過課程開發、資源建設與教師培訓,構建以情感發展為核心的園本課程體系,為幼兒的終身學習與社會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學前教育中,童話劇作為一種富有創意和表現力的活動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幼幾的情感發展。“經驗鏈”指幼兒通過連續的童話劇體驗積累形成的情感經驗網絡,強調情感經驗的連貫性與系統性。幼兒從角色體驗到情感表達,再到情感調控,每一步都鏈接已有經驗并形成新的情感節點。“生長點”則是幼兒在童話劇中表現出的情感需求或情感困惑,是推動情感縱深發展的關鍵契機,如對角色情感的共鳴、對劇情發展的情感投入等。我園園本課程“童話劇”以童話為載體,通過創設沉浸式童話劇環境,探索如何基于“經驗鏈 + 生長點”視角促進幼兒情感發展。
一、構建情感體驗的“經驗鏈”
(一)角色扮演,感受情感
在童話劇中,幼兒通過角色扮演能夠直接體驗到不同角色的情感狀態。例如,在故事《小紅帽》中,幼兒可以分別扮演小紅帽、奶奶和大灰狼,通過對話和肢體動作表達各自情感。這種體驗不僅能讓幼兒理解故事情節,還能幫助他們感知和表達情感,從而培養情感共鳴的能力。
(二)互動交流,增強情感
在童話劇表演過程中,幼兒需要與同伴進行密切合作與交流。在共同創作劇本、設計道具和排練的過程中,幼兒彼此間的情感聯系得到了增強。這種互動不僅提高了幼幾的社交能力,還能讓幼兒在集體活動中體驗到歸屬感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二、挖掘情感發展的“生長點”
(一)創設挑戰性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知識是通過個體與環境互動主動建構而來的。幼兒的情感發展也是在與環境互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通過創設具有挑戰性的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促進其情感調控能力發展。例如,在童話劇排練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幾思考角色的內心感受,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小紅帽,看到大灰狼時會有什么感覺?”問題導向能夠促使幼兒深入思考角色的情感,進而培養他們的情感理解能力。
(二)借助故事改編,激發創造性情感表達
鼓勵幼兒對經典童話進行改編,賦予角色新的情感和動機,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自由發揮想象力,還能通過不同的情節設計,探索和表達多樣化情感。創造性的表達方式有助于幼兒在游戲中理解和處理復雜的情感體驗。
(三)情感導圖輔助反思,整合情感經驗
反思是幼兒將零散情感經驗整合為系統性情感認知的重要環節。情感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工具,能夠幫助幼兒將復雜的戲劇情感經驗分解為可理解的模塊,更好地感知童話劇中的情感因果關系。例如,在童話劇《沒有牙齒的大老虎》中,教師引導幼兒使用情感導圖梳理關鍵情感事件與解決方法。幼幾嘗試總結出了“弱勢的小動物如何表達恐懼等情感”“狐貍和老虎之間如何解決情感沖突”等經驗,整合了零散的情感經驗。
三、師幼共建情感規則,動態調整情感發展路徑
(一)從“教師主導”到“幼兒自主”
在童話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幾自主設計情感表達方式。例如,在排練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決定角色的情感表現,給予他們充分的空間去探索和實踐。這種自主性不僅提升了幼兒的自信心,也增強了他們對情感表達的理解和掌控。
(二)動態捕捉情感需求,靈活調整
教師在觀察幼兒表演時,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幼兒在情感表達上的需求和興趣點,并根據這些“生長點”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當教師發現某個角色的情感表現不夠豐富時,可以引導幼幾進行情感再現,并展開深入探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情感。例如,在童話劇《黑貓警長》中,教師發現幼兒對“角色的情感沖突”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隨即引入了“情感法庭游戲”,引導幼兒通過辯論和協商解決情感矛盾。這一調整不僅回應了幼兒的情感需求,還深化了他們的社會性情感學習。
結合“經驗鏈 + 生長點”的理論,教師可以有效設計和實施童話劇活動,促進幼兒在情感理解、表達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這不僅為幼兒的情感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幼兒園課程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