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理解與“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當前,我國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解,在培養策略上形成了多樣化的格局;各種培養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職教師資隊伍的建設,但是長遠地看,職業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完善有賴于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建立,有賴于培養體制與機制的創新。
關鍵詞: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評述
作者簡介:朱孝平(1966-),男,浙江省金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5-0004-03
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前,職業教育界存在著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多種不同理解,一方面,各職業院校基于自己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理解開展了“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形成了多種培養的策略與方法;另一方面,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又推動了對“雙師型”教師內涵認識的深化。因此,研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從“雙師型教師內涵”、“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兩個維度出發,只有這樣才可能從本質上把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發展趨勢。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多樣性與不確定性
現階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發展水平的職業院校,對“雙師型”教師概念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解,對這些理解,理論界有不同的分法,有的分成五種,有的分成七種。而最基本的是“雙職稱說”、“雙證說”、“雙能力說”、“雙素質說”四種,其它的諸“說”都是以上四種理解的亞型或組合。
(一)雙職稱說
“雙師型”教師是指具有兩個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即講師+工程師,一級教師+會計師等。“雙職稱說”可以說是“雙師型”教師最初始的含義,“雙師型”教師的名稱也由此而來。“雙職稱說”不僅在內涵上對教師提出了兩方面能力要求,而且在層次上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二)雙能力說
“雙師型”教師應具備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們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教學規律與方法,有較好的教學技能。另一方面,又必須對工程(行業)實踐有足夠的了解和經驗,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能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教學環節或實驗教學環節中展示出高超的技能。這些教師既能擔任專業理論課教學,又能勝任專業技能的訓練,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習。
(三)雙證書說
“雙師型”教師是指持有雙證且具備相應素質與能力的專業課教師。從形式上看,“雙師型”教師必須擁有教師資格證與一定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通過師范教育得到或是通過參加社會上的教師資格認定取得;職業資格證通過參加勞動部門或其他行業部門組織的技能考證等獲得。目前在統計“雙師型”教師數量,確定培養目標等方面,采用的基本上是雙證書制。
(四)“雙師素質”說
為了回避“雙師型”教師內涵難以準確表述的問題,或是在實踐上試圖統領各種提法,提出了“雙師素質”概念。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1)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資格證書);(2)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在企業一線從事本專業相關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活動;(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經推廣并帶來良好效益;(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對“雙師素質說”,不同的職業院校在實踐中又有不同的理解。
“雙師型”教師內涵理解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反映了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的復雜性,也反映了我國職業教育實際上所處的較低發展水平。
二、“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策略與方法評述
基于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不同理解,同時也為了應對教育行政部門的各種考核與檢查,在師資隊伍建設的實際工作中,職業院校出現了多種培養“雙師型”教師的策略與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一)技能考證型
教師通過參加勞動部門等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從而成為“雙師型”教師。它的優點比較明顯,其一是目標明確、易于實施,勞動部門針對各工種制訂了職業資格標準,明確了應知與應會的內容,且針對應知與應會分別設計了題庫,方便考前的練習。其二是方便組織、收效較快,各高職院校、重點中職學校一般都建立了技能考核站,技能考證在校內就可以進行,方便組織實施。其三是師生同考、教學相長,一般初、中級技能等級考試,教師可以與學生同時參加,目前不少省市開展了技能大賽活動,師生同臺比賽,獲得一定獎級的可以獲得高級工或技師等證書。
當然這一培養策略也存在明顯的缺陷,最主要的問題是實際考核內容過窄,像鉗工工種,基本上只是考誰“銼得好”,由于考試內容過窄,存在“技能應試”現象;二是考證部門出于利益考慮,會無原則降低考試要求,證書等級與技能水平之間分離;更有一些學校為了追求“雙師型”教師的比例,讓專業課教師大量參加計算機之類的考證,則完全背離了“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本意。
(二)短期培訓型
短期培訓型是指由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或教研部門組織的集中培訓,通過培訓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技能水平,一般分專業組織。這種培訓的優點主要是:一是時間短,易于組織。能較好地發揮教育行政的力量,通過名額分解、經費補助等方式,快速組成相應的教學班,培訓時間較短,多為兩周到三個月。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前的國家級與省級培訓一般都采用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包括教學能力與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兩個方面。短期培訓最大的好處還在于培訓學員來自于不同的單位與學校,相互之間的交流不僅僅局限于教學領域,這樣的交流有利于教師的全面成長。其主要缺點是企業實訓的任務落實有困難,不少國家級培訓安排了企業實習這一環節,但是最后往往流于企業參觀或是考察。另外,由于各校派出的學員實際水平差別很大,有的是專業帶頭人,有的卻是剛改行的文化課教師,給教學實施造成困難。目前,承辦培訓任務的多是高職院校或是綜合大學的職業技術學院,培訓單位的師資力量與專業水準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考試型
學習考試型是指教師在自學的基礎上,通過參加行業部門組織的職稱考試取得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或執業資格,如參加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軟件工程師考試等。在“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中,這是一種最能體現教師自我發展積極性的培養方式,對學校與教師本人而言,也是一種成本最低的培訓方式。職稱考試一般包括理論考試與實務考試,近年來,職稱考試十分重視實際工作能力的考核,考試的內容與行業實踐緊密結合,對教師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學習相關技能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職稱考試由人事部門或相關行業部門組織,有一定的權威性,考試結果容易得到社會的承認,通過職稱考試,教師會產生一種業務上的成就感,獲得自我激勵。當然職稱考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對口考試的專業較少,許多行業還沒有實現以考代評;有的專業考試難度過大,影響教師報考的積極性;雖然強調實務,考試還是以理論為主,卷面考試難以完全考查考生的實際業務水平;另外由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獲得相應級別職稱資格的專業課教師也無法兌現其工資等待遇。
(四)掛職鍛煉型
掛職鍛煉型是指學校組織專業課教師到企業掛職或是實踐,以積累行業工作的經驗,彌補專業實踐能力的不足。這是當前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一個重點。浙江等省、市近年來先后推出舉措,要求專業課教師每年至少應有一個月的企業實訓經歷,并作為職稱評審的條件之一,正是表明對教師行業工作經驗的重視。企業掛職鍛煉能讓教師接觸真實的企業,在工作中逐步積累技能、經驗與工作能力;能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從而重新審視專業課與技能教學,形成新的職教理念;更重要的是,企業的工作經歷會讓教師理解不同工作的艱辛,增強教師工作的責任感。當然,工作經驗的積累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職業院校目前普遍師資緊張,掛職鍛煉時間、可供派出的人數都受到限制;另外企業積極性有待提高,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企業愿意提供真正的崗位,教師在企業能派上用場,這樣的掛職鍛煉才能收到實效。
(五)企業引進型
企業引進型是指學校從企業或是行業引進相應的專門人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特別是技能教學工作。從企業引進的人才,一般有多年的企業或行業工作經驗,有較全面的專業知識,有較高超的技能水平,具備了“雙師型”教師的“一極”,能很好地提升職業院校的技能教學。同時,這樣的教師帶有企業文化的烙印,有企業管理的經驗,對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會產生互補。從企業引進人才也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引進的人才既要有專業水準,又要具備較好的教師素質,可供選擇的對象不多。二是引進的渠道不暢,目前對于企業進入事業單位,還存在很多政策性的障礙,在學校工作的待遇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這些都影響到引進人才的質量,也影響到引進后的作用發揮問題。
以上五種策略是當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中采用最為廣泛的做法。這些做法存在一定的層次性,職業院校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則會更加重視教師企業工作經驗的積累,重視從企業引進人才。同時各種培養策略之間又存在著互補性,如企業引進的人才同樣需要繼續培訓,有雙職稱的教師同樣需要企業鍛煉等等。
從總體上看,當前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做法呈現了三個基本的特點。即從培養的主體上看,還是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是一種內部式的培養;從時序上看,主要是后繼培養,即培養現有的專業課教師,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從培養的重點看,則是補償式培養,教師缺技能補技能,教師缺經歷補經歷。這樣的培養策略缺乏系統性與前瞻性,從長遠的發展看,要真正解決職業教育所需要的師資問題,不可能完全依賴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的努力,而是應徹底改變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引進制度,建立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制度,實現職教師資的社會化培養,并建立與健全與之相應的培養機制與體制。
參考文獻:
[1]黃亞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J].職教論壇,2006(11).
[2]易玉屏.夏金星,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內涵研究綜述[J].職業教育研究,2005(10).
[3]曹曄.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的內涵及發展趨勢[J].教育發展研究,2007(10)A.
[4]朱孝平.雙師型教師概念:過去、現在與將來[J].職教論壇.2008(14).
責任編輯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