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合 陳慶春 張 宓
摘要:通過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現象進行理性分析,以及對社會人才需求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剖析,提出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教學改革的策略,并強調加強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基礎。
關鍵詞:就業導向;社會需求;職業能力;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教育科學)項目(BJA060049)、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編號:06030094)部分研究內容
作者簡介:陳慶合(1965-),男,河北灤縣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5-0020-04
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已形成惡性循環。本、專科教育到最后一年本應充分利用好寶貴的時間,對前幾年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整合,以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但是,我國人事制度和教育制度有差異(人事按年度,教育按學年),一般情況下人才市場安排在每年的11~12月份,但是學生從10月份就開始人心惶惶。這種人事與教育接不上茬的現象,導致大學生在最后一年心理壓力較大,心思不在學業上,多數學生漫無邊際的到處找工作,有的甚至認為“再學,找不到工作也沒用”。因此,本應是綜合提高能力的最后一年,卻變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和“無頭鳥”似的四處亂撞到處找工作。由于各種能力缺乏整合,在應聘中往往處于低水平,結果是落得心灰意冷。上述現象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分析,并需要努力尋求方法加以解決,否則今后的大學生就業
問題會越來越走向低谷。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理性分析
當前有些高校輸出的人才社會為什么不認可?是社會人才需求飽和了嗎?是用人單位過分挑剔嗎?當然不是。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環境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可以說是“渴望”狀態,但渴望的是有真才實學、求真務實、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不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嘴比手高的無能之輩。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的人才招攬標準:即對專業能力要求不高,而過多地要求學生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等。出現企業對畢業生專業能力要求不高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傳授的技能、知識有過時和不規范現象;另外,還有就是有些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本身的科學技術含量并不高,而更多的可能是社會交往能力(這種單位對專業技能要求不高也很正常)。以上新出現的人才社會需求現象說明,我們當前的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實施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問題,這可能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致命因素。
另外,現在中學校園里流行著一種說法“高中拼命,大學休息”。因此,大學生在前兩年多數都在消磨時光,而到第三年有所醒悟時卻為時已晚,出現了“第一年盲目,第二年茫然,第三年愕然,第四年后悔”的大學校園現象,四年下來沒有真正學到為就業起支撐作用的各種能力,導致就業困難。
高校擴招后,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就業問題,為了應對畢業生日益增加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各高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然而,由于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不足,就業指導和服務中心的職能主要是就業指導和畢業生資料管理等,各高?;旧蠜]有專門研究市場以及市場如何與教學接軌的機構和人員,這將導致市場信息掌握不準確,以及就業指導與教學的脫節。進而會使工作中出現,社會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化信息不能及時反饋給教學部門,而教學部門仍然按照幾年前制定的培養方案實施教學,從而使學生的職業能力滯后于社會需求,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二、對社會人才需求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再認識
(一)社會需求什么樣的人才
社會需求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是社會到底需求什么樣的人才,卻很少有人回答準確。一般是諸如“德才兼備”、“又紅又?!钡缺容^模糊的答案;有些回答則是偏離學校對人才培養的主干要求,如,有人通過對不同中、小型個體企業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員工的適應社會能力、吃苦耐勞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而對那些“能夠提升工作質量的職業能力卻看得并不重要”!這種所謂的“社會需求”將會導致在校大學生不踏實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而過多地注重那些“社會能力”和所謂“情商”的提高。比如,學團部門熱衷于搞各項活動,學生熱衷于參加各項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似乎提高了所謂的能力和素質,豈不知這些所謂的能力和素質都屬于“外掛”的,而并非內化的能力素質,這些應引起學工部門的注意。這里我們所倡導的重視職業能力,并非不注重“社會能力”和“情商”的培養,而是強調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要協調發展,即形成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學生自身的科學發展。
發達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一般是從職業能力角度進行描述。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只是由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制定了部分行業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這些標準是一個上崗的基本標準,較為適合培訓,對普通高等教育來說并不適合;而國家教育部或各行業又尚未制定真正適合普通高等教育的國家人才標準,只是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主干課程進行了規定,具體能力并無界定,這就使得各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各高等院校都在強調要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那么這里的“質量”到底指什么?這個質量是否應和社會人才需求緊密結合呢?
(二)大學生就業市場
按照市場理論,可把大學生就業市場分為當前市場、潛在市場和未來市場。對于這三種市場各高校必須認真研究,并做到爭占當前市場、挖掘潛在市場和開拓未來市場。
1.爭占當前市場。當前市場即現在就有的市場,是社會當下急需的人才市場。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講,主要是占領當前市場。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占領當前市場?一般情況下,可以在最后一年按照市場需求,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綜合訓練,并強化能力考核過程,使學生在短時間內(3個月以上)初步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這樣學生到職場應聘才不至于“什么都不會”。
2.挖掘潛在市場。潛在市場是現在有但尚未被發現的市場,需要深入挖掘。潛在市場是隱含著的,一般人發現不了的市場,這種市場一般是由于職業交叉而形成。如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體育已滲透到社會各方面,但由于體育本身的復雜性,其他專業人員很難做好,因此,諸如體育新聞、體育旅游、體育英語、體育保健、特種文秘等復合型人才便成為熱門需求。高校應高度重視這種潛在市場的挖掘,而絕不能抱守著市場已經飽和了的幾個傳統專業,到頭來給學生就業帶來巨大困難。
3.開拓未來市場。未來市場是現在沒有的市場,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來必然會出現的市場。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更新時間越來越短,老的職業不斷被淘汰,科技含量高的新職業不斷涌現。美國教育部長說過:“六年后最需要的職位,今天都不存在”,而很多今天很熱門的專業,以后不會再熱。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未來市場的開拓,努力研究社會需求變化,這樣開發出的新專業經過3~4年時間的人才培養,到時候就正是社會所需求的人才。
三、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專業和教學改革
(一)專業設置要以就業為導向
普通高校在設置與調整專業時,首先要對當地資源優勢、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規劃、勞動力素質和人才需求狀況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要以區域內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和發展需要以及本地區人才市場對相應層次、規格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決定專業設置,也就是說,專業設置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當地產業政策的要求和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變化開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需要的專業;又要以就業為導向,從受教育者的需要考慮,滿足學生個人要求。
各高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在強調需求導向的同時,必須考慮學校整體專業結構的優化和自身條件是否可能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另外,當今技術進步對社會職業的種類和職業活動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導致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不斷變化,新舊職業的更替周期加快,職業流動愈加頻繁。由于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學校設置和調整專業在考慮現實需求和條件的同時,要有適度超前的意識,科技發展的動向和趨勢,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基礎,抓住時機,創造條件增設新專業和改造相對老化的專業,在總量和時序安排上適度超前,以適應未來幾年的需求。
經濟和技術不斷發展,引起了專業結構調整和職業要求的變化;社會需求是一個不斷變化過程。因此,學校的專業設置要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滿足社會急需和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就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便學校對社會需求做出迅速反應,適時適度地開發新專業,改造和淘汰舊專業。專業設置靈活也便于學校提高辦學效益。但同時還應注意到,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其產業結構和就業形式就會趨于穩定。專業設置應針對不同時期的主導產業,要求一定的穩定性。教育的連續性和周期性也要求專業相對穩定,因為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師資結構、不同的設備要求,一個專業從籌辦到初具規模,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物力和財力,至少3~5年才能看出效果;要取得較好的效益,則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只有使專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才能辦出質量、辦出規模、辦出特色和利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根據市場的供求法則,冷門專業與熱門專業在一定的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因此須充分研究市場供求關系、發展與變化的趨勢。
專業設置不僅是學校的個別行為,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學校面臨的是區域性大市場,合理設置專業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茖W規范地設置專業,遵循局部與全局相協調的原則,能夠減少盲目性、隨意性,提高可靠性、有效性。學校的專業設置需要建立嚴格、規范、有序的管理體系。學校在了解清楚社會需求之后,應根據自身性質、特點和發展方向,按照國家和地方的規劃布局,設置相應的專業,要特別慎重對待與周圍學校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發揮自身優勢,避免惡性競爭。
(二)教學改革要瞄準社會需求
社會需求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直接動力,教學改革必須與社會需求接軌。《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指出:“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克服學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脫離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現象”。這就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為了適應當今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要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良好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成功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需求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能力,而并非純粹的知識。因此,我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必須朝著能力本位的方向轉化。那些認為“對大學生來說知識最重要”的觀點,已嚴重落后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我們的高等教育才不至于培養“無能之輩”!也才能真正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核心部分,傳統的教學重視學科自身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但忽視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往往導致學生學習了大量的知識,卻不知在實踐中如何運用,致使“高分低能”。這種教學內容嚴重桎梏著我們教學的發展和學生能力的形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組成的復合體。由于學科的分化,使得許多知識分別歸類到不同學科之中進行分類學習,但是,這種內容的分化和分類學習造成學生不易對事物進行整體理解,進而造成實際工作能力低下的現象,這是當前高等教育的缺陷。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篩選上,一定要緊密結合職業工作實際,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避免空洞和遠離實際的理論,真正為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教學方法是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高等教育實現以能力為本位教育理念,必須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在知識本位理念下形成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知識本位教育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整個高等教育正朝著能力本位方向發展,但是作為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起決定作用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卻嚴重滯后,多數教師仍然在沿用那些“扼殺學生創新能力”的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因此,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必須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學方法。
只有按照以上這些基本要求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出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否則,那種死
守傳統、原地轉圈和閉門造車式的所謂教學改革所培養的人才,必定會使畢業生走入就業的死胡同,我們必須加以摒棄。
四、提升綜合職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的基礎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和較強綜合職業能力的專業人才,而當前的大學生在這方面相對較弱,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認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要做到在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真正為就業服務。
職業能力是指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遷移、類化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此能力是指那些與職業崗位密切相關的能力,我們所說的綜合職業能力與此職業能力有一定的區別。綜合職業能力的構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職業崗位密切相關的能力,即在前面所提到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是雖與職業崗位關系密切,但可以遷移、泛化到其他不同職業領域的能力,屬“非專業能力”,即“關鍵能力”(也稱“通用能力”)。關鍵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基礎性能力,具有明顯的職業化特征,是對傳統的職業能力觀的補充和發展,它同專業能力一起構成了綜合職業能力的結構框架。
專業能力一般是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與職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能力,是職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關鍵能力超越一般專業能力領域以外,而對職業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促進職業生涯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與純粹的、專業的職業技能和知識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又與完成職業所需要的專業任務密切相關。關鍵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包含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革新創造能力和獨立制定計劃的能力等。社會能力包含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關鍵能力之所以“關鍵”在于勞動者應能獨立工作、獨立思考、勇于承擔責任、善于交流合作,從而能積極應對變化多端的社會,不斷或重新獲得新的職業知識和技能,這對從業人員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在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中,既要強調專業能力的提高,也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通過團隊活動、情景訓練、挫折模擬等形式,鼓勵學生走向社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增強承擔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壓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具備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正確認識社會和集體合作的能力,正確處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動適應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要從政策層面上進行改進與調整,為大學生提升綜合職業能力創造條件。如怎樣盡可能地做到人事制度與教育制度緊密銜接,使人事招聘時間與學習時間基本同步,從而讓學生充分有效地利用最后一年在校期的學習,潛心對幾年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有效整合。
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以廣泛的社會需求為前提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引發的各個行業與產業的結構調整與技術的更新,形成了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教育教學改革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經濟的需求,把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使學生在面對今后的職業生涯時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慶合,侯金柱.論能力本位教育與職業能力的形成[J].職教論壇,2003(16).
[2]鄧澤民,陳慶合.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6.
[3]唐燕萍.論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22).
[4]侯金柱,包立軍.職業院校就業市場的培育與運作[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3).
責任編輯徐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