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化學學科應該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學科特點優勢,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形式和知識內容,采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化學教學 環保意識 化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10130-0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資源的開采和利用也在不斷的增加,同時人類也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雖然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但是由于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人類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污染在不斷的加劇。如今環境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在以前一段的時間里為了全力發展經濟,在對環境保護上面注意的不夠,在一些地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國家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們應該結合我們的國情走適合自己的路子。我們可以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在進行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工藝盡量減少污染。走一條發展與治理同步、以預防為主的環保工作新道路。作為化學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在化學課上向學生介紹一些化學與環境污染知識,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一、通過感受身邊環境變化來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化學學科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具有化學學科的優點,在初學化學的時候我們對學生講的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得物質。學生對此都非常熟悉。比如說初中人教版的第二單元就是《我們周圍的空氣》,第三單元就是《自然界的水》。從這些學生非常熟悉的物質入手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能讓學生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對于空氣或者水的污染我們可以結合當地的特點進行教學。比如對于空氣的污染我們可以從夜晚看星星說起,以前晚上能夠看到好多明暗不同的星星,可是現在好多地方都看到得星星是聊聊可數。為什么?是星星少了嗎?我們可以從這里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對于水的污染,我們可以讓學生都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問問他們小的時候河水湖水是什么樣子的,他們那時候是怎么在河水湖水中玩的。河水湖水中有什么動物?然后讓學生調查一下現在的河水湖水又是什么樣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再假設一下,如何空氣水等都再這么污染下去,我們的天空還會是藍的嗎?我們的水還是清的嗎?我們如果生活在那樣的年代我們會怎么樣?讓學生通過對比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通過化學課本中具體的典環境污染問題講解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化學課本中在講一些物質性質教學時,都有相應的典型污染問題,這都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在教學中對于典型的污染問題我們可以從污染的原理和后果等方面講解,還可以結合具體的污染事例來講解,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的了解和重視程度。有利于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養成。
講解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比如氟氯代烷對臭氧層的破壞。在人教版高二化學的《烴的衍生物》一章中講到了氟氯代烷對臭氧層的破壞。造成這種環境問題的原因是氟氯代烷化學性質穩定、無毒,曾被認為是安全無害的物質,加之具有不燃燒、易揮發、易液化等特性,幾十年來被廣泛用作制冷劑。在通過一些具體的反應讓學生能夠明白到氟氯代烴在對臭氧層破壞過程中是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可以再講一些具體造成的后果。臭氧的減少減弱了臭氧層對陽光中紫外線的阻擋作用,使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害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過量的紫外線輻射會使植物的生長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農作物減產。紫外線輻射也使處于食物鏈底層的浮游生物的生產力下降,從而損害整個水生生態系統。過量的紫外線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結果又帶來光化學大氣污染。
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環境污染事例所造成具體的危害,來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在講CO毒性的時候。先把其使人中毒的原理說出,再舉出具體的事例。CO可以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從而使血紅蛋白無法和氧氣結合使人體缺氧,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氣(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萬人雙目失明。
在化學課本上還有好多這種知識點,SO2造成的酸雨,氮氧化合物的危害,CO2造成的溫室效應,含P等物質的任意排放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白色污染”,有機農藥對水體土壤的污染,重金屬離子對環境的污染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充分挖掘這些素材就可以起到對學生環保意識很好的培養作用。
三、在化學實驗中來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實驗。在實驗室進行學生實驗時,我們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其實實驗室中的學生實驗在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藥品的取用上,就能培養學生節約的意識。在對廢物的處理上我們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實驗室準備兩個廢液缸,一個放反應后的酸廢液,一個放反應后的堿廢液。在對這兩個廢液缸進行處理之后再排放到環境中。通過這樣培養學生對廢物進行處理的意識。在上課時的演示實驗中我們可以通過改進實驗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比如銅和硝酸的反應,課本上是在試管中反應的,反應產生的NO或者NO2對環境有污染。我們可以讓這個反應在一次性針管中反應,先把銅片放進行,再吸入硝酸反應。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通過再吸入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反應。這樣就可以減少對大氣的污染。通過這樣的實驗我們就可以告訴學生,實驗可以改進,同樣的道理對于環境能產生污染的一些不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也是可以改的,讓我們和大自然和諧的相處。
化學學科對于學生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時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通過學習能夠讓學生對于物質進行較為準確的分類。這樣便于對物質進行分類回收,節約能源和資源。
利用化學學科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越條件。我們的教育應該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具有較高環保意識的社會主義公民。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狀態中進行。做出自己應盡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蘇莉娜,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教學實踐,中學化學[J].2001.10.5.
[2]徐春放、劉義杰,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化學教育[J].1999.2.33.
作者簡介:
宋士波(1979-),男,漢族,河北省邯鄲市人,中二職稱,理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