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紅娟 張濤 張晶晶
摘 要:農民是傳統文化重要承載者,傳統文化是南疆三地州開展旅游的重要資源依托,基于農民主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的開發,就是要從南疆三地州農村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
關鍵詞:農民主體;傳統文化;開發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58-03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文明歷史悠久,農村文化底蘊深厚,各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基本上都保存在農村,而農民就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正是因為傳統文化與農民的這種獨特關系,決定了開發傳統文化必須基于農民主體的視角,從農民和農村的立場出發,從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出發。這既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也是農民自身文化、利益的需要。本文試圖以新疆南疆三地州為例,從農民主體視角下,對傳統文化的開發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新疆南疆三地州傳統文化的狀況
南疆三地州(即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下同)位于天山南麓、喀喇昆侖山北緣、塔里木盆地邊緣,總面積47.84萬平方公里。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清代以來逐漸形成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元民族格局。
南疆三地州的多元民族格局體現多元民族文化,目前當地主要生活著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漢族、回族等民族,各民族長期在這里生活,創造并傳承著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建筑藝術和風俗習慣、音樂舞蹈、服飾、樂器、風味食品、民間手工藝品等,充分顯現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在歷史上當地居民曾經信仰過自然崇拜、薩滿教、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景教和伊斯蘭教。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在當地形成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多種宗教并存的狀態。
南疆三地州獨特的地域特征彰顯文化包容性。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區域,而南疆三地州則正是世界上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點。自古以來這里即為東西方各民族交往、遷徙的孔道,“絲綢之路”中、南兩道在此匯合,這種地域優勢和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使之成為國際商貿的重要集散地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多種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西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在這里彼此善待與融合,形成一種富有包容能力而又具有濃厚異域特色的文化。所有這些構成了南疆三地州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源泉。
二、基于農民主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開發的目標
基于農民主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的開發,就是要從南疆三地州農村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出發,本著依靠農民、服務農民、提高農民的原則,合理、有限地開發傳統文化資源。通過開發南疆三地州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的強勢地區,開拓出新的就業機會和職業,可以幫助農民在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轉變觀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拉長農業產業鏈,通過多種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
傳統文化的開發,各種服務行業的興起,客觀上可以刺激農民的求知欲。面對不同以往的全新生活環境,農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增加自己的全方面的知識,包括設施農業、觀光農業、餐飲、服務等等,這就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打造好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內涵,進而推動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民素質的提高。
傳統文化是南疆三地州開展旅游的重要資源依托,對于傳統文化資源,只要我們認真地保護,合理地開發,這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而一旦破壞或者失傳就很難修復或不可修復。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居民對他們的文化就會越發重視,并認識到民族文化是他們的民族旅游業得以開展的基石,所以他們會盡力保護他們的文化根基不受到侵害。這種源于經濟原因的保護意識無疑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的自覺性,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總之,對于基于農民主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開發的目標就是要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
三、基于農民主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開發形式探討
以農民作為主體,以農村作為基地,以產業帶動傳統文化的開發,這將成為開發南疆三地州傳統文化的基本思路。
南疆三地州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這些豐富而獨具特色的資源正適應和符合了現代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特征、要求、方向及趨勢,蘊藏著極高的經濟價值[1]。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民族文化資源并不等于文化產業資源,它必須經過產品化和市場化的轉化,才有可能為其自身贏得生存、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一)挖掘農村鄉土文化,服務培養農民
農村鄉土文化,通過政府的精心打造和創意宣傳對于城市消費群和異質類文化的消費群具有絕對的吸引力。
1.農家樂(牧家樂)形式
農家樂,從購買者的角度來講,它是指游客在農家田園尋求樂趣,體驗與城市生活不同的鄉村意味;從經營者的角度來講,它是指農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市民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的旅游形式。南疆三地州既有以農業為主的鄉村,也有以牧業為主的鄉村,還有農牧結合的鄉村,這對于發展農(牧)家樂具有很好的資源。以“住農(牧)家屋、吃農(牧)家飯、品農(牧)家風、覽農(牧)家景”為內容,實行“農(牧)家樂”旅游景點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共同增收的旅游開發思路,把“農(牧)家樂”納入三地州旅游開發總體規劃。通過農家樂,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轉移農村富余的農業勞動力,轉變農民觀念,增加農民收入。
2.觀光農業產業
觀光農業產業在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今天,可以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附屬品加以大力發展,這也是有效利用資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現代農業產業化園區均可開發觀光農業,比如喀什地區的蔬菜基地、核桃園基地、石榴園基地,和田地區的葡萄基地等等。這些基地具有規模大、景觀宏大壯麗等外部表象,其中有許多基地可以向文化產業方向發展,成為觀光農業產業。
3.展覽農業
展覽農業是農民為傳承農業文化、發展農業生產、獲得更多經營收入,在特定地域空間,利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文化資源,生產用來展覽的農產品或長期舉行農耕文化展示和定期舉行農產品銷售活動的文化產業[2]。展覽農業主要有如下兩種具體的經營形式。(1)農耕文化展覽。農耕文化就是建立在農業耕作基礎之上,農耕區人民在進行農業耕種、收割、生產、建設時所體現的水利灌溉技術、農具生產、糧食儲藏技巧等農業文明的濃縮。南疆三地州屬于環塔里木盆地沙漠綠洲文化帶,滄海桑田,綠洲面積不斷被縮小,當地的土著居民一直以來都是農耕為主,而后來遷徙到這里的漠北游牧民族為適應環境也逐漸開始農耕的方式。大量的古代農具的出土,還原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面貌,如石磨、手磨、犁頭、水車、風車等,農味十足;當地農田水利工程,如由于氣候原因斷流的河床和廢棄的水庫,近些年來的水利建設工程等。農耕文化展覽通過實物和文字資料將當地的農業發展的歷史文化在展覽館展示出來,為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尤其是城市的青少年和大學生群體,這將成為學生的課外學習基地,對當地農民來說也是一個絕好的學習機會。(2)農產品展覽。南疆三地州由于氣候特征和土地特征,使得農業資源極其豐富,一直以來都是“瓜果之鄉”。農產品展覽是農民為擴大農業經濟活動空間、促進農產品銷售或直接獲得會展收入,在特定地域空間、一定時間段內,舉行的農產品交流、會展、慶祝等活動。通過農產品展覽,可以樹立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開農產品銷路,解決農民“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增加農民收入。
(二)發揮區域地緣優勢,服務培養農民
南疆三地州發展文化產業具有不可比擬的地緣優勢,絲綢之路、沙漠綠洲以及高原文化把南疆三地州的傳統文化資源連成一片。發揮區域地緣優勢,打造出文化旅游的產業鏈,這對服務培養農民至關重要。
1.絲路綠洲文化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條大動脈。它是一條歷經了二千多年滄桑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之路,它連接了塔里木盆地的各個綠洲,形成獨特的絲路綠洲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南疆三地州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尤其是喀什地區是絲綢之路南北道的交匯區及絲綢之路蔥嶺段要津。在這條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上分布著古代于闐、莎車、疏勒和塔什庫爾干石頭城等古城址,以及佛寺、石窟、墓葬、巖畫、佛塔、古堡、清真寺等。
對于絲路綠洲的開發,既要開發遺址、遺跡,也要以故事力活化絲綢之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以藝術增強感染力,比如馬可波羅、法顯、玄奘、鳩摩羅什、班超、香妃等等,并且可以以這些資源策劃文藝演出,不僅在當地演,還可以到外地巡演,既擴大市場,也可以通過巡演增強吸引力。同時,可以搭建一個絲綢之路展覽館,全景展現絲綢之路中、南道的全貌。每一個展廳就是一個絲路綠洲古城,展現當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他們的人種、民族、服飾、生活、勞動、貿易以及宗教的場景,讓游客時空穿梭,感受千年滄桑和中西交流的成果,比如,絲綢、茶葉、瓷器、布匹、農產品以及文書和佛經等。無論是對游客還是當地的農民,這是互惠的事情,游客增長了知識,感受了當地的文化,滿足了自身的文化需求,當地農民通過直接或間接參與,也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自身素質,增加了收入。
2.沙漠、高原文化
南疆三地州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廣袤雄偉的沙漠、高原文化。據科學家研究塔克拉瑪干沙漠在450萬年前就已經形成,其北部是天山,南部是昆侖山,西南面是帕米爾高原。對于沙漠、高原文化的開發,既可以開發游覽項目,也可以開發娛樂、飲食項目,比如沙灘賽車、沙灘球類、沙浴場、狩獵等等。這些沙漠、高原探險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但是當地有些農民,出生在沙漠、高原邊緣,從小就在生活在這里,對沙漠、高原的情況比較熟悉,可以作為游客的向導和服務人員,這一方面繁榮了當地的旅游業,但更重要的是,轉變了傳統農民的觀念,提高了農民的素質,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三)利用多元民族特色,服務培養農民
南疆三地州是民族聚居區,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各民族在長遠的歷史長河中發展成為今日具有各自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服飾等獨具特色的人文狀況與人文景觀,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所以民俗文化產業是南疆三地州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服務培養農民的重要渠道。
1.民俗文化旅游業
新疆南疆三地州生活的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民族特色鮮明,而且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舞蹈家、歌唱家。通過建立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區,比如在喀什市或和田市可以建成維吾爾族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區,在烏恰縣可以建成柯爾克孜族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區,在塔什庫爾干可以建成塔吉克族民俗文化旅游區,在園區內召集有特長的青年男女農牧民,進過培訓,向人們展示他們豐富的民族風情與習俗。
還有一種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形式是民族民間節慶帶動的旅游業,比如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謝爾乃節,巴羅提節、引水播種節等。利用節慶活動增進地方特產及農產品的銷售,對于當地農牧民來說,過節可以享受到文化產業活動所引發的各種效應,還可以增加收入,發展經濟。
2.民俗藝術文化業
隨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推進,南疆三地州有一項世界級“非遺”項目——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八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塔吉克鷹舞,維吾爾族達瓦孜,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南疆三地州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非遺”項目,挖掘、宣傳當地的民俗藝術文化業,組建演出團、雜技團。
南疆三地州擁有眾多的民間藝人、匠人,他們的手藝都是代代相傳遺留下來的,是文化藝術的源泉,是發展民俗工藝品制造業的基礎,同時傳統的民俗手工藝多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安置閑散勞動力的重要渠道,為當地農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提供了方向。比如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制作技藝、英吉沙小刀、銅器加工、地毯編制、艾迪來絲綢制作技藝等民間工藝項目。利用這些工藝和藝人資源,在喀什地區建一個民間手工藝集散中心,在這個中心,有加工區、展示區、陳列區,演藝區,一方面這些藝人可以現場展示手藝,游客還可以參與制作,另一方面還可以把民間藝人的作品進行出售,同時還可以進行文藝演出。
3.民俗餐飲業
南疆三地州各民族的飲食特色鮮明,飲食品種繁多,有維吾爾族的烤全羊、羊肉串、抓飯、烤鴿子、馕等,塔吉克族的手抓羊肉、奶面糊、納仁、奶疙瘩等,柯爾克孜族的“庫如特”、納仁、手抓羊肉、油餅等。雖然這些食物對于當地農民來說,習以為常,但是對于游客來說,卻具有無比的吸引力。在發展民俗餐飲業時,農民可以在食物制作上考慮游客的需求,既要體現當地民族特色,又要根據實際有所創新。
四、結語
基于農民主體視角下的傳統文化開發,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它既要求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求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求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它既要求加快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求加快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歸根結底,新農村建設關鍵還是人的培養,在社會轉型中讓農民的觀念、行為跟上時代的腳步,由傳統的農民轉變為新型農民。在發展傳統文化的產業化過程中,服務培養農民,以農民為主體,既建設了新農村的“硬件”,也改善了新農村的“軟件”,是一舉兩得的事。
參考文獻:
[1] 丹增.論中國西部文化產業的特色發展道路[J].新華文摘,2006,(7):108.
[2] 谷中原.農村發展的農業多功能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