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虎 張浩海
〔關鍵詞〕 小班化教學;農村學校;均衡發展;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 G6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4—0060—01
一、農村推行小班化教學是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
隨著出生人口的日趨下降和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教育必然會面臨城市學生數急劇增加和農村學生減少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是選擇“撤班并校”還是堅持在農村實施小班化教學?從各國教育發展的現狀看來,選擇后者的居多。例如從美國改革的經驗看來,小班化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能夠縮小不同處境的學生間的成績差距,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問題。
二、農村推行小班化教學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以確立,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形式。到上世紀末,我國基本完成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宏偉目標。在工作重點從規模向質量轉移的過程中,應當看到我們在“普九”過程中存在的質量缺陷,尤其是在農村和貧困偏遠地區更是這樣。可以說在農村提高義務教育質量較之城市更為迫切和困難。在此背景下,小班化教育無疑為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因為小班教育的教育觀念、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課程設置、師生關系和學生發展目標等各種因素均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其次,在農村推行小班化教育,便于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個體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小班教學的空間優勢為學生提供了自己動手實踐的可能性,課堂為學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更富于合作和競爭精神,更有責任心,擁有比那些僅作為聽眾角色的大班學生更為豐富的體驗。
再次,小班化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重視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更重視培養健康的情感。教師對每一個學生更了解,更傾向于以鼓勵和表揚為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強化對學生的學力和人格的培育以及情感的陶冶。
三、農村推行小班化教學是推進新課改的迫切要求
新課程改革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新課程提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相比較,小班化教育與其大部分是一致的,而且新課改的很多理想目標只有在實行小班化教育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實現,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教師、教育管理者、學生乃至家長對新課改的理解和支持程度較城市低,對新課改的適應能力也較差。引進小班化教育,為農村教育對新課改的消化和適應提供了操作性模式。
小班化教學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實踐證明,班級規模越大,師生之間情感紐帶就越弱;班內學生越多,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就越大,教師對班級的管理也就越難;班級規模越大,學生交往的頻率就越低,學生之間的合作也就不容易進行。相反,小班額的情況是:由于人數的減少,學生受教育的時間、條件得到改善,師生交往的頻率加大,交往機會增多,師生之間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時,班級規模的大小還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個學生的大班教學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適合于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教學,而對于學生情感、交往乃至創造性素質的培養則有很大局限。
四、農村推行小班化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是人數優勢。甘肅省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2 年以來,甘肅省臨澤縣 80%的小學存在小班,即班級人數在25 人左右或少于 25 人;甘州區2011年有學校241所,其中教學點44個,農村在校生總數為37351人,農村在職教職工3269人,師生比為1︰11.4,具備了實施小班化教學的條件。
其次,大量農村校舍被閑置的現狀無疑為農村小班化教學的推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眾所周知,在過去,我國農村學校基本上都是以“村村有小學,鄉鄉有初中”為原則布局設點的。而今,學校被合并,曾經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的農村學校或廢棄不用,或賤賣為私房,改建成養殖場,這無疑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農村學校可以此為契機,開展小班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