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王國棟
〔關鍵詞〕 數學教學;后進生;轉化;期望效應;教學
過程;教學方法;閃光點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9—0046—01
數學后進生是指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他們往往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弱,上課不能正確回答教師的提問,下課不能順利完成數學作業,數學學習有很大困難。要轉化數學后進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教師不僅在學習上幫助他們,而且還要在生活上給予他們更多無微不至的關懷,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期望效應,后進生才能得以真正轉化。筆者現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在教學中如何轉化數學后進生。
合理運用教師期望效應
教師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提高學習效果的暗示手段。它運用了暗示在心理態度建立與習慣養成方面的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勵學生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心理學研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一種內隱的潛質,即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我,發揮自己潛能的欲望。這種潛質普遍存在于每個學生身上,一旦被教師的期望和愛心所激發,就會或快或慢、或遲或早地展現其積極的方面。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合理應用期望教育向后進生傳遞良好信息。
研究表明,教師期望效應是一種巨大的、無形的教育力量,與教學效果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當然,教師要對后進生抱以恰當的期望,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適當的行為來傳遞這種期望,只有當學生認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教師所期望的目標時,他們的學習動機才能被最大地激發,他們才會全力以赴。在他們的目標實現后,他們就會朝著教師的更高期望努力。在教學中,教師可設立“學習成績進步獎”來獎勵通過努力而取得進步的學生,同時,通過交流給他們更高期望,使他們取得更大進步。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永遠勝過責任感。”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旦后進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在數學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會把學習數學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種負擔,會對數學知識、方法和技巧潛心鉆研,反復玩味。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后進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及練習設計。
恰當使用教學方法
畢達哥拉斯說:“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么,而是我們怎么知道什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地對學生灌輸數學知識,而應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積極聯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明確思路、加深理解、增強記憶、訓練思維,更主要的是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會”起步,達到“會學”的目的,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后進生認知、思維、計算等能力較差,教師在教法上更要靈活多變,注意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盡可能降低學習坡度、分散教學難點。
積極捕捉閃光點
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尊敬孩子。”后進生也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與表揚。因此,教師應尊重后進生的人格,善于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后進生的長處,點燃他們自信的火種,讓他們獲得奮進的勇氣。這就需要教師用一雙慧眼、一顆愛心去發現這些學生身上值得稱贊的地方。
總之,數學后進生的轉化,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教師用真心去碰撞學生的心靈,用真切的語言與學生溝通,及時總結經驗,長期堅持,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師期望效應對農村初中后進生的轉化作用”研究課題成果)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