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旗
摘 要:在中學階段對于學生的教育作為教育者不僅要將教育的目光停留在學生成績的提高上,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個人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等等給予充分的關注,因為這些不僅關系到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同時對于我們眼下的中學階段教學來說也至關重要,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中學教育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以一定的重視,通過我們的教學工作來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為學生未來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奠定一個有力的基礎。
關鍵詞:民族地區;學生良好行為;培養意義;策略探究
中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性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教學工作中,作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成績給予重點的關注,同時還要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給予充分的重視,而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學教育中,學生行為習慣不良的現象令人擔憂,教師的不重視和學生自身的忽視導致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愈演愈烈,甚至有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學校正常的日常秩序,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因為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僅對學校的秩序造成了危害,更為重要的是它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障礙,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本著為學生未來負責的態度進行我們中學階段的教育,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未來更高更好地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民族地區農村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必要性闡述
首先,從社會發展的需求角度來講,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國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素質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符合社會發展對于中學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是確保學生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夠占有一席之地的關鍵性教育理念。
其次,民族地區的農村中學學生急需要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這不僅符合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確保教育質量,完善教育工作的關鍵性工作。俄國著名的教育家曾經提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寄存于人類神經系統中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將會隨著良好行為習慣的不斷提高而不斷的增值,而這也將會使人們受益終生。”由此可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們進步的階梯,而作為處于身心成長關鍵性階段的中學學生來說,這個潛移默化的成長極為關鍵。而民族地區農村的學生在這個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處于劣勢,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更應該給予這方面的教育以充分的重視,這樣才能夠真正確保學生的道德水準不斷提升,從而成長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
二、當前民族地區農村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簡析
我國民族地區的學生普遍具有淳樸、熱情、意志力頑強、心靈純潔善良等優點,然而這些優點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的,有一部分學生且這部分學生的數量正在呈現擴大化的趨勢存在著語言習慣不良的缺點,很多學生語言不規范,甚至有很多學生出口成臟,禮貌用語使用幾乎沒有,對于師長和同學的尊重也很不夠,這就很容易激化學生群體之間的矛盾,也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隔閡。還有很多學生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有很多學生吸煙、打架、酗酒、斗毆、賭博等等這些行為習慣都極大地腐蝕了中學生純潔的心靈,如果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則學生很容易漸漸誤入歧途而無法回返。
三、民族地區農村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探析
1.教師做好表率工作,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在中學階段的教育中,教師所起到的作用是極為關鍵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教育者同時也是學生的效仿對象,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有學生自身的責任,但是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教師,教師自身行為習慣的不規范必然會成為學生的效仿對象,而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處于較為快速的時期,模仿能力較強,因此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為學生做好表率帶頭作用。用教師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規范的思想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身心良好的發展。
2.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只是教學生怎樣去做,而是應該更多地讓學生親自去實踐,行為習慣的培養和道德情操的培養不是僅僅依靠理論知識教育就能夠實現的,這需要學生親身實踐和體會,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這項教育工作的時候要時時刻刻以學生為主體,更多地將他人教育轉變為自我教育。也有很多的教育學家曾經明確地提出,人類最為優質和有效的教育不是所謂的高等教育,而是來自于自我的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所要做的只是幫助學生樹立好爭取的發展方向,具體的內容還是要靠學生自己去實現,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同樣也是如此,教師過多地參與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甚至會滋生學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感悟之中完成。
3.加強與學生家庭教育的鏈接,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庭的教育對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因為學生在校的時間畢竟有限,而在家庭之中的時間卻是非常多的,并且家庭教育也是學生接受的最早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向家長申明行為習慣培養對于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讓學生家長能夠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在民族地區的農村中學教育中,對學生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我們整個中學階段的教育來說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對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對我們眼下中學階段的教育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本著為學生的一生負責的教育態度來對學生的個人行為習慣和內在道德品質進行重點的培養,通過我們的教學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學生未來更高更好地發展創下一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衛慶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才智,2009(36).
[2]吳麗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策略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5).
(作者單位 四川省雷波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