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 要:任務型教學法在語言意義的基礎上力圖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和交際能力。該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具備可行性、必要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倡導在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那么,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如何根據任務型教學的特點來搞好英語課堂中的任務型教學呢?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初中英語教學;任務設計
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任務型教學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技巧和方法。它要求教師積極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堂每個環節,實現語言情節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從而為學生的積極參與創造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任務教學法來源及其意義
任務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是指根據現實生活的交際需要確定語言學習任務,由學生圍繞這一任務制訂計劃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計劃、完成任務。任務型教學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在運用中學,而且為了運用而學,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的基本原則
任務型教學注重真實場景下的、以明確目標為導向的語言交際活動;它要求學生通過完成任務的學習活動來掌握真實、實用和有意義的語言。
任務型教學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它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型學習活動中認識語言、運用語言、發現問題、找出規律、歸納知識和感受成功。
任務型教學將英語教學中常用的呈現—練習—運用(Presentation,Practice, Production)模式(簡稱“3P”教學模式)顛倒過來了。在常規的“3P”教學模式中,任務通常體現為Production中的綜合運用式練習,用來鞏固所學的語法結構、語言功能或詞匯。而在任務型教學的模式中,學生通常以完成任務的活動開始學習,待任務完成后,教師再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動中使用的語言上,并對學生使用的語言進行糾正和調整。
三、任務的設計
1.任務要貼近生活實際
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依據學生的心理,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在近乎真實的交際活動中,通過完成生活中具體任務來練習目標語言,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習的效果就能提高。如,《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它的中心話題是談論食物,要學習一些食物名稱。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實物或圖片,上課時首先讓學生拿出來,各抒己見。T:Whats your favorite food?(one by one) 此時全班學生都進入狀態,愛表現得學生一次又一次要求發言,平時不愛表現得學生也參與進來。于是我接上他們的興致:OK! Now,lets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這樣,學生在復習舊單詞的同時,也學到了一些新的食物名詞。
2.任務要有實用性
任務型教學的目的“Learning by doing”,使學生在做事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設計的任務要貼近生活,要滿足學生在將來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的需要,為其未來的發展做準備,所以要布置學以致用的任務。在教《英語(新目標)》九年級Unit 1時,圍繞學習方法這一主題,筆者設計以下任務:
請以“The best way to learn English”為題,寫一篇60詞的短文。通過這一寫作練習讓學生從反思中找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成敗,總結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為以后繼續高難度學習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任務的選擇要有梯度
任務型教學應設計有梯度的任務,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通過小組合作、個人發言、角色扮演等形式完成任務,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語言運用能力都得到訓練和發展。
任務型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了實踐能力、創造力和提高綜合英語運用能力,是實現課改目標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倡此法已成為當今課堂改革的一種必然,新教材中大量的活動內容,為此方法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同時我們教學設計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時,還要做到認真考慮,遵循它的原則和步驟,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提高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效果,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段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