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鑫 趙陽霞
摘 要:培養良好習慣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成人。
關鍵詞:教學質量;教育現狀;養成教育;問題學生;班風建設
目前,農村地區的孩子整體素質相對比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的年齡相對偏小。好多學生剛入學的時候,照著老師不會寫字、不會讀書、不會做作業、只會玩、只會講小話,讓老師根本沒有心情上課,整天頭都是大的。
二是父母親外出打工的占大多數,孩子基本上由爺爺奶奶照管,隔輩教育導致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這些學生本來就基礎薄弱,再加上不及時鞏固,學習成績自然越來越差。
三是部分農村教師思想落后,只教書不育人,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導致教學質量得不到根本的轉變。
針對以上現狀,筆者認為要提升農村地區的教學質量,必須從低年級開始狠抓學生的養成教育。
什么是養成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換個角度說,就是要注重班紀班風、校紀校風的建設,沒有這個做基礎,一切教學工作免談。說的嚴重點,如果我們學生的行為習慣得不到根本的轉變,我們的教學質量永遠也搞不上去。這一點筆者是深有體會的。就拿上學期我接手的一年級二班來說,班上的學生共60人,剛開始和他們接觸一段時間后,我才切身地感受到這些孩子實在太難教了,他們的行為習慣沒法形容,一個字“差”,可以說形形色色的學生都有,我把他們歸納為“六小”問題學生:
1.小霸王——喜歡打架罵人的;
2.小磨蹭——半天做不完作業的;
3.小饞貓——喜歡買垃圾食品吃的;
4.小懶蟲——從來不做家庭作業的;
5.小犟牛——犯了錯誤不聽教導,跟老師對著干的;
6.小馬虎——做作業動不動就出錯的。
為了盡快地改變學生的這些壞毛病、壞習慣,我開始集中精力狠抓班紀班風,盡最大努力打造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為此,我創建了“互幫互助爭先進、比學趕超奪雙星”的常規評比制度,班干部培訓制度及創建了小組成員和小組成長記錄獎懲制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應該說,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只有我們常抓不懈,學生的好習慣才能成為自然,因此,上學期,我幾乎每天都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和學生打成一片,當別的班級的學生在外面玩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我卻在教自己學生怎樣當好班干部、怎樣上課專心聽講、怎樣寫好字、怎樣學會背課文……但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抓班紀班風建設的時候,人雖然累點,但心情是愉快的,因為會明顯地看到孩子們各方面的進步。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班紀班風抓出成效后,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學期我班的期末考試就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60人參考,有50人在80分以上,其中90分以上的有40人,不及格的人數由原先的6人降到了2人。這些成績就是對我工作的極大肯定。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注重班紀班風的建設,不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會出現什么情況呢?不用我說,你班上的紀律還有學生的習慣肯定是一團糟,這學期我的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記得本學期語文第一單元考完之后,班上60個學生就有近12人不及格,學生的能力和習慣幾乎全部被打回了原形,這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危機感,這并不是因為學生成績考差了,現在我恰恰擔心的是班上習慣差的人互相影響,向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造成班上的“六小”問題學生死灰復燃。比如,上學期我班80%以上的學生讀書,背書的熱情非常高漲,不夸張地說,我給學生簽背字比明星簽名還忙,這學期來了個360度大轉變,真正能積極主動讀書背書的不超過3人。
出現這種情況,我反思了一下,最根本的原因除了學生的底子薄,關鍵還是我忽略了班紀班風的建設,很多行之有效的班級管理制度都沒有得到實施,而是把精力都花在了市級教學比武的籌備工作上面,所以,學生的言行習慣得不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沒有了班級制度這根“定海神針”坐鎮,班級就失去了凝聚力,最終造成了這種樹倒猢猻散的局面。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期中考試過后,我開始集中精力整頓班紀班風,我把上學期所有的班級管理制度重新整理并進行了實施,現在班級的管理已經走上正軌,學生的行為習慣也大有改觀,讓我又看到了一絲希望,又找回了信心。
總之,作為農村地區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十分注重低年級孩子的“養成教育”。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工,當孩子的好習慣養成了,什么時候該學習,什么任務該怎樣完成就成了自然,最終所有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