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金玲等
摘 要 目的:評價產婦在住院期間進行母乳喂養宣教對泌乳狀況的影響。方法:將足月分娩產婦160例隨機分為母乳喂養宣教組和對照組,并對母乳喂養宣教組開展母乳喂養方面的健康教育,與對照組進行比較,采用統計學處理健康教育的結果。結果:兩組產婦在泌乳時間上有差異,在24小時泌乳量上有顯著差異(P<0.01),在嬰兒體重下降情況上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產婦在住院期間進行強化母乳喂養教育是保證母乳喂養順利開展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和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的關鍵。
關鍵詞 產婦 母乳喂養 健康教育
母乳中含有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物質,母乳被認為是嬰兒最適宜的天然食品和飲料。但是由于產婦母乳喂養知識的缺乏,或哺喂技巧掌握不夠,影響母乳喂養的成功。為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現將母乳喂養宣教后80例產婦泌乳狀況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足月自然分娩產婦160例,年齡22~38歲。產婦孕產期均正常,無任何并發癥。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母乳喂養宣教組80例,對照組80例,進行對比分析。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由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對80例孕婦在其住院后即進行母乳喂養知識的宣教,使每位產婦及家屬全面了解母乳喂養知識,醫務人員指導母乳喂養。對照組未進行母乳喂養宣教,出生后嬰兒先行人工喂養,待其產婦泌乳后開始哺乳,間隔時間4小時,乳汁不足加代乳品。并進行三項指標監測:①泌乳始動時間,并加以對比,早者可在產后24小時泌乳,晚者可>72小時;②乳汁充足情況,并加以對比;③嬰兒體重下降情況的比較。
制定標準:①泌乳始動時間,以產婦雙乳有脹滿感,擠壓乳頭可見淡黃色初乳溢出。②乳汁充足,以哺乳時聽到嬰兒的吞咽聲;嬰兒有足夠的尿量(每天至少濕透6塊尿布)及1次軟質大便;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不超過10%,嬰兒反應靈敏,睡眠好,母親哺喂前乳房脹滿感,哺乳時有下奶感,哺乳后乳房松軟。1次哺乳不需添加代乳品,達到上述標準為母乳充足;1次哺乳需添加1/3代乳品為輕度母乳不足;1次哺乳需添加1/2代乳品為中度母乳不足;1次哺乳需添加2/3代乳品為重度母乳不足。③嬰兒體重下降情況,以嬰兒出生后5天體重與出生體重相比較,低于出生體重者為下降,體重不變者為恢復,高于出生體重者為增長。
結 果
兩組泌乳時間的比較,見表1。
兩組24小時泌乳量的比較,見表2。
嬰兒體重下降情況的比較,見表3。
討 論
足量的乳汁是母乳喂養成功的重要保證,不同嬰兒不同時期對乳量的要求是不同的。通過80例產婦入院前后對本人及家屬進行母乳喂養知識宣教,結果顯示宣教組第1天的泌乳率88.75%,對照組11.25%,宣教組兩天內泌乳率100%,對照組僅32.50%,說明早吸吮、多吸吮的泌乳始動時間及泌乳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通過母乳喂養宣教,產婦泌乳始動時間明顯提前,泌乳量充足,使新生兒體重下降幅度小,短時間內體重恢復并逐漸增長,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
產婦出院時再次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及最佳時限。心理護理的啟迪性原理表明,人的意識能夠能動的作用于周圍環境和自身,只要不斷的運用醫學心理學知識給患者以啟迪,就可以達到改善其心理狀態的目的[1]。因此,我們進行母乳喂養宣教正是運用了啟迪性原理和語言交流技巧,使產婦意識上完全接受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應該得到社會的支持,單位、家庭或其他人接受母乳喂養的知識及態度對產婦的母乳喂養也有促進作用,但以孕婦為主要干預對象是獲得成功的關鍵[2]。我們也發現在對照組中孕婦有關的母乳喂養知識、態度和行為存在許多錯誤之處,說明目前開展此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通過本資料可以看出,健康教育、母乳喂養知識的宣教,特別是醫務人員在產前產后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母乳哺喂技巧指導,取得產婦及家屬支持與配合,對提高母乳喂養成功有著積極的作用,也是提高和鞏固母乳喂養成功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朱昌明.醫學心理學.成都:四川科學出版社,1994:133.
2 宋作林,楊明艷,黃湘源,等.母乳喂養健康教育評價模式初探[J].中國健康教育,2004,120(15):45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