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宜斌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對教師來說,最難的不是傳授數學知識,而是培養學生能力,其中創新能力的養成尤其關系到他們今后長遠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踐行教學相長,強化知識的靈活運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創新教學;自主學習
高中數學教學的創新教育離不開基礎知識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要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不斷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
一、提高教師指導水平,把握數學教學方向
作為數學課堂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數學教師應當充分突顯其主導作用,鉆研教育理論,不斷更新自身教育觀念和方法,研究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師的主導與引導,并不是放任學生,而要著眼于“導”,通過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二、強化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主動學習優勢
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開拓創造性,都在教學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切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主動學習的優勢。首先是創造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會設疑求證。當學生逐漸學會分析問題并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其創新意識也在不斷發展。因此,數學教師尤其要在教學活動中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出來,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發現新的知識,獲取新的能力。其次是通過必要的實踐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親身實際地去體驗數學思維的魅力。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去發現和認識新的東西,才能不斷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踐行教學相互統一,實現教學相長
教與學是個綜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數學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努力挖掘其內在潛能,將學生的成長規律與數學知識緊密結合起來,讓教師的角色在融入學生的過程中漸漸弱化,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思考中實現新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在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開拓創新培養途徑,強化知識實際應用
在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要有更加富有創造力的培養方式。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對思維發展過程的展示。因此,數學教師要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的以結論為重點而忽視過程的數學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授讀數學內容。真正的最佳知識獲取過程應當是讓學生從觀察、歸納、分析及解決問題等步驟入手,寓知識于探索過程中,為創新能力的培養開拓新的途徑。另外,從強化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入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除了要創造性地思考問題,更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在證明幾何定理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去證明,而不同的證明方法,又給學生不同的視野體驗,在這樣的體驗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認知體系,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分層布置數學練習,注重教學評價反饋
高中數學作業的布置和設計要避免機械的重復,否則繁重的課業只會讓學生喘不過氣來,而缺失了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甚至會導致學生厭學逃學的現象。這些不恰當的作業布置方式都有礙學生的綜合健康發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不可否認,高中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需要重復的強化,但這并不等同于讓學生去進行機械盲目的重復訓練,知識的強化吸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符合認知的基本規律。通過分層化布置數學作業,以合理要求、自覺完成等要求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完成各項任務。以往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雖然對知識的傳授較為有利,但留給學生較小的思維空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更無法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方面積極拓展教學空間,通過開辟新的教學渠道,注重教學評價的反饋分析,實行針對性的有效教學設計。教師只有得到學生更多的學習認知反饋,才能挖掘更多的學習通道,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進行數學學習。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