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峰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歷史教學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固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都已經不能完全適用于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進入高三,實行學科綜合以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很大的困惑:如何上好文綜體系下的歷史課?根據平時的教學心得,淺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課改;文綜體系
一、教師要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
好的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在于,要使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樂趣。”
教師們都要求自己把講解工作做好,很多家長和學生也都拿講課得好壞來衡量老師的優劣,而好壞又往往以分數高低為標準,
結果在現在的高三歷史課堂上無一例外的都是老師對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講述、灌輸。但是這樣的教學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他們在這樣的課堂中無法享受到參與思考和征服未知的樂趣,這樣的課堂是索然無味的。
二、打破傳統的知識結構,進行知識的拓展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強調教學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絕對教材化的教學觀念,不利于師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高中生即將走向社會,他們的思維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比初中時更加穩定、更加成熟,他們能夠全方位地分析問題,可以比較全面地看待事物。同時,他們也開始能對自己的理想、觀點做出論證,對各種經驗材料加以判斷,對別人提出的觀點一般不愿輕信盲從,對某些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想法也常固執己見。所以,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它要求每一位教師都全身心地參與其中,絕不能只是充當一個知識的傳聲筒。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突破教材限制,補充一些歷史材料和歷史細節,以充實歷史事件的過程,豐滿歷史人物形象,并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辨析歷史真偽的機會,讓他們置身其中,去感受參與的快樂,通過這一系列的智力活動,發揮學生的特長,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更生動和深刻。
三、進行教學技巧和方法的革新
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是“一塊黑板、幾根粉筆,滔滔不絕講到底”。但是,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方法只能是一段枯燥的催眠曲,關閉了學生想象和思考的大門。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采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來提供信息、設置情境并以此來呈現生動又直觀、真實而絢麗多姿的畫卷,運用文字、圖像和聲音等來展示歷史的風云變幻與突飛猛進,達到聲畫同步、圖文并茂的效果。這樣做,學生不僅愛讀、愛看、愛聽,同時可以突出教材知識的重點,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特點,并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注重學科間的綜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們關于學科間的聯系談論得很多,每一個教師都很清楚,應當在自己所教的學科里找出與其他學科相互交織的那些點。”在當今高考學科大綜合的時代,各個學科都應該加強聯系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歷史涉及的范圍包括經濟、政治、科技等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歷史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歷來就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說,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一定要跳出歷史學科的狹隘思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學生的愛好,針對教材中的有關內容結合時政熱點,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用現實的觀點去客觀地評價歷史,還可以要求學生閱讀相關的課外讀本,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從而大大地突破教材的限制進一步擴展和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只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
比如,引用毛澤東寫于1956年6月的《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可以設問這一作品寫于什么時期,時值我國經濟發展的第幾個五年計劃時期,考查歷史知識;設問詩中的高峽指什么,有哪幾部分組成,讓“高峽出平湖”成為現實的水利工程是什么,考查地理知識;設問這首詩的哲學啟示,考查政治知識。除此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詩歌對聯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關知識和能力,如果仔細推敲,巧妙設問,就能起到啟迪學生的智慧,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五、改變固有的管理模式
新形勢下的課堂管理模式也應有所變化。學生就像嬌嫩的花朵,他們需要教育,有時則更需要寬容和等待。這就需要教師以更多的耐心去等待學生的感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學生的缺點和毛病公之于集體是件非常細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講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
因此,教師要用心去呵護學生的心靈。尤其是歷史學科由于背誦的知識很多,學生們往往不能及時地完成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有極大的耐心去包容、體諒學生,讓學生與老師以及這門學科有著特殊的親近感,那么,學生就會懂得珍惜從而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這樣反而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在當前的形勢下,每一位歷史教師都必須具備求變的思想,要敢于破除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地嘗試和創造更為有效、更為新穎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