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依妮 邵晨
摘 要:以課堂導入教學改革為例,分析課堂導入對高中生物學課程改革的促進作用,望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促進新課程改革的發展。
關鍵詞:課程改革;課堂導入;案例分析
一、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改革
高中生物學是高中階段重要的科學課程。自1987年起,高中生物課程經歷多次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四條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浙江省于2006年開始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
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使
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此后,我省于2012年再次發布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此次深化課改明確提出
“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課改思路。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就是要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來實現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式,倡導有效教學。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受到現實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新課程的適應程度普遍不高。
因此,要實現從被動性向自主性的轉變,最主要的是教師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課堂教學的第一個關鍵環節——課堂導入能夠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落實新課程理念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導入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落實有效教學,而課堂導入改革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課堂導入與新課程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有效教學與課堂導入
有效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展示教師的教學魅力,吸引學生投入課堂教學。
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環節入手,而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關系到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課堂導入的方法會有所不同,但課堂導入一定要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一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再生過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有效課堂導入的一般過程如下:首先,教師通過展示素材引起學生的關注,再進一步進行素材的剖析引起學生的持續關注,然后通過設疑引起學生的思考并引出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學生能夠體驗到這樣的情緒:從感興趣到聚精會神進入課堂情境,再到興奮地完全進入課堂情境,最后以適宜的情緒狀態進入課堂學習。
(二)課堂導入的作用
課堂導入的主要功能是促進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主要涉及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因此,按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兩個維度進行分類:
1.對學生學習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習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學習內容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能較快地進入課堂教學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認識活動,所以,教師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應該引之深思。
有經驗的教師通過精彩的導入,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接著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的學習欲望越強烈,產生的教學效果就越好。
(2)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興趣是知識的先導,注意則是學習的門戶。”在上課開始時,大多數學生的思緒還停留在課間活動中,教師如果馬上開始新知識的教學,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而良好的注意力,是學生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所以,導入的首要作用就是抑制學生與教學無關的活動,將其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上來,使學生保持興趣。
(3)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在導入時簡練地提示教學內容的本質問題,可以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明確學習重點、學習任務和要求。因此,很多教師在新課的導入部分明確提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難點,使學生更加明確學習方向。
(4)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繼承性和連續性,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上提取相應部分來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新舊知識建立起有機聯系。尤其是高中生物學的知識邏輯性和規律性很強,很多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更加需要通過導入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有效的導入不但能起到以上提到的四大作用,還存在一些潛在的影響作用。如:教師在課堂導入時的鼓勵、期望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學生對學習投入更大的熱情,而來自學生的積極反饋又會進一步鼓舞教師,從而促進教師教學工作的進步。
2.對教師教學的作用
課堂導入不僅要求教師能夠綜合把握本專業課程知識以及了解其他課程與學科,同時,也要求教師對生活實際、時事政治以及學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為了適應這一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
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導入藝術的達成,需要在平時關注課堂內外,提煉導入方法,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三、高中生物學課堂導入優秀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學課堂導入是指在生物課堂教學開始的1~5分鐘內,教師和學生互動活動的統稱,包括教師、學生、組織形式(教學環境、教學媒體、教學活動等),它是教師事先設計的、根據課堂生成問題有意識地進行調整、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生物課堂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學課堂導入設計既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又要具有針對性、趣味性、新穎性、啟發性、簡潔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已有多數教師通過在教學一線的辛勤工作,促進課堂導入的不斷創新,使課堂導入環節在新課程改革中綻放光彩。下面結合高中生物學優秀課堂導入的具體案例,分析課堂導入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促進作用。
案例一:浙科版高中生物學必修一第二章第四節“細胞核”
【教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多莉羊嗎?你們知道它是怎么出生的嗎?你們能在此圖中幫它尋找媽媽嗎?
【ppt展示】多莉羊的生殖過程。
【學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有同學說是生育它的丙羊,有同學說是提供細胞核的甲羊,還有同學認為是乙羊,那究竟誰是多莉羊的生物學母親呢?讓我們從今天的學習內容“細胞核”中去尋找答案。
該導入精簡又緊扣學習內容,通過創設情境連續設問導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后續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鋪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與常用的直接導入相比,結合生物學的科學發展導入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促進素質教育,貫徹新課程理念。
案例二:浙科版高中生物學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分離定律”
【教師】有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給蕭伯納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說:“如果我們兩結婚,生個孩子有你那樣的智慧和我這樣的外貌,該有多么美妙!”蕭伯納回信說:“那個孩子如果只有我這樣的外貌和你那樣的智慧,就糟透了。”如果他們真的結婚,到底孩子會是什么樣呢?
【學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對于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雖然我們知道雙親都要貢獻遺傳物質,但后代的形狀卻總會表現出非常大的隨機性,那么,生物的性狀是如何遺傳呢?
【學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有創意,有機會課后可以進行深入探討,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位科學家通過植物雜交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孟德爾。今天我們就循著他留給我們的實驗線索,與他進行一場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通過分析來初步體驗他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該導入通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點,在后續學習中能更容易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與常用的導入方式相比,結合有趣的故事導入新課更能活躍課堂氛圍,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符合新課程理念,對于落實有效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以上優秀案例分析中可知,課堂導入對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促進作用,因為它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更高層次的課堂導入還能結合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改革理念,促進高中生物學課程改革甚至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高中生物學課堂導入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同時,能使學生和教師及時進入課堂教學的情境,以最佳狀態實現有效教學。
課堂導入的變革能從一方面反映出高中生物課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小至課堂導入,大到整節課堂教學都還存在著許多與新課程理念不符的現象,比如:教學方式仍以講授式為主,重形式化的探究活動等等。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并有待進一步解決以促進新課程改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新課程“新”在何處:解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教育發展研究,2001(9):5-10.
[2]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解讀[J].浙江教育研究,2012(4):8-10.
[3]王金泉.基礎教育改革,我們忽視了什么:關于新課程改革對高中生物教師適應狀況的思索[J].中學生物教學,2011(3):6-8.
[4]余文森.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J].教育發展研究,2007,
222(Z2):38-42.
[5]陸鳳娟.高中生物課堂導入的有效性研究[J].科學教育,2012(2):57-58.
[6]祖兆富.如何讓化學課堂的課題導入精致化[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2):49-50.
[7]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吳依妮: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邵 晨: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