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紅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師個體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創造力和審美價值定向,是教師在長期課堂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教學技能、教學技藝發展的高級階段和理想境界。每一堂語文課都是藝術,都是美的體驗。
關鍵詞:體驗;教學藝術;創造力;審美
語文課是美感教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使學生在美的欣賞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這就是語文課堂。
仔細體味、題材新穎、格調清新,一篇篇文質兼優的佳作構成一個絢麗多彩的華美世界。可以說,美感情調四處洋溢。教師在孜孜不倦地講解,學生卻心不在焉,主要是教師不注意發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單純地向學生講枯燥乏味的字、詞、句、段、篇,忽略了美對學生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進行美感教學呢?
一、生動形象的語言運用
在教學中,首先教師的語言要激起學生對美的召喚,形成美的感受,讓學生徜徉在美的藝術中。“言為心聲”,就一個作者來說,他的某種思想感情、喜怒哀樂的情緒、褒揚貶斥的態度,無一不是通過自己作品及富有特色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作者運用了大量新鮮貼切的比喻,且各有貼切而鮮明的個性。喻荷葉為“舞女的裙”,婀娜多姿,美艷迷人;喻荷花如“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既寫出了荷花的銀白和光華耀眼,又寫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麗高雅之美;喻月光如
“流水”,既寫出了月光在荷塘上晃動,又狀出了月光明亮潔凈的特點。
二、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優秀的作品,由精美的字詞句段連成篇章。達到完美統一、搭配相宜、生動流暢之美感。領會掌握這一點,不僅對閱讀有幫助,而且對寫作構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鑒作用。就如同營造一座大廈,怎樣總體構架,如何安排層次,形成建筑形式的新穎、獨特的美感。如果我們把握了文章布局技巧,構思謀篇,那么會有“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覺。南朝文壇泰斗劉勰在談到文章謀篇布局時講:“執術馭篇,似善弈之窮數;棄術任心,如博賽之邀遇。”說的是以技巧駕馭篇章,如善弈者深通棋術;拋棄技巧全憑主觀,則好像賭博者全憑運氣。筆者以為,好文章講求結構性,高中的語文課堂應該追求體會作品結構美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實踐,我覺得引領學生走進課文,欣賞課文的結構美,不失為一個好的途徑。渾然一體的結構美文章講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這也是文學作品結構美的最基本標準。那么,讓學生在閱讀、欣賞作品時,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種方法把本來繁雜的材料化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領會,培養學生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總之,利用美感進行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不僅使文章形象鮮明,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在美的藝術中感受作品,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欣賞的美學課堂。
參考文獻:
周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北大出版社,2002-06.
(作者單位 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