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
摘 要:21世紀呼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創新不是自發產生的,要靠逐步培養而形成。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及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要寓創新素質的培養于課堂教學之中,實施創造性教學,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的優質“土壤”和良好的環境。在生活和教學工作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適應21世紀所需,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深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課堂;創新活力
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信息化社會的需要。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時代,知識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狀況的基本因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人的個性發展價值的需求。作為一名小學的數學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那么,怎樣營造創新氛圍,讓課堂充滿創新活力,使學生能創造性地解決數學問題呢?
一、靈活導入,喚起創新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雖然引入新課的時間很短,但是如果教師能巧妙設計,通過一個故事、一個游戲,甚至一個動作,都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特別是剛一上課教師宣布:“請同學們將準備的學具拿出來”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高、動作快,很快進入良好的精神狀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課前讓學生帶來許多的三角形,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補、拼,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上課時首先展示所轉化的圖形,老師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激發起學生創新的最佳心理狀態。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勝心強,興趣廣泛,對未知的問題具有較強的猜疑心,抱著試一試的欲望。那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必須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創造欲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觀察,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有著創造的空間,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創造的欲望。如,二年級“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個難點。一上課,我出示下面的問題情境:
“小明帶著2元錢高高興興地準備到文具店買3本數學練習簿。”
假如你是小明,你在買的時候將思考什么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請同學們討論。(學生討論熱烈,積極參與。)
接著,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有的說:每本作業本多少錢?
有的說:買3本一共要給售貨員多少錢?
有的說:買3本應找回多少錢?
學生思維活躍,我馬上給予肯定——太棒了!你真會想。
順著學生的思維,我接著問:你是怎樣解決的?
這時學生又紛紛舉手發言。再經過例題的分析和教師的恰當點撥,很快就能找出中間問題,并能正確地計算出結果。
三、開拓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催化劑”。因此,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沿著不同的思路思考,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培養創新思維的一種途徑。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嘗試,鼓勵學生“試著想一想”,“試著說一說”,“敢試著做一做”,這樣,培養了學生“試一試”的精神,提出合理、新穎、獨特的解答方法。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步形成一種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意識。
四、精心設計練習,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練習是為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理解、運用能力而設計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創造性勞動成果,通過黑板報、宣傳欄、班隊報等外部環境予以展示,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更能出創新成果。如,在一次練習中,我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小紅有一些蘋果,送給小明一半,送給小青一半的一半,自己還剩下9個,小紅原來有多少個蘋果?”學生思維活躍地思考著、交流著,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發現的學習氣氛。過了片刻,有的學生這樣做:9×4=36(個)。我及時表揚了他們,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思考著。有的學生這樣做:9+9+9+9=36(個),我也給予肯定。有的學生又是這樣做:18+18=36(個),方法很多。學生的思維得以開闊,并且方法是多樣化的。因此,在這樣的練習中,要鼓勵學生善于獨立思考、勇于探索,這樣才能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更新穎、更獨特。設計這樣的練習既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時時、處處營造鼓勵創新、創造的氛圍,鼓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千方百計地使學生能夠最充分地發展創造力,達到他們年齡可能達到的最卓越的成績,要樹立“人人皆是創造之人”的觀念,認識到創造力不是少數人的專利,積極看待學生超越“標準”和條條框框的行為,自覺地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欣賞者、激發者和培養者。
參考文獻:
[1]朱仁寶,王榮德.21世紀教師素質修養[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10.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永康市城北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