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艷
摘 要:現在的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十分欠缺,亟待加強養成性教育。
關鍵詞:養成教育;自我管理;監督約束
對于養成教育自古以來就有精彩的見解,作為一名教研員,我對于中國古代的《弟子規》中涉及的養成教育的論述印象深刻,通過對《弟子規》的深入學習了解,結合自身在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思考,我對養成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反思。
首先,現在的青少年思想極為活躍,知識儲備也很充足,但現實生活中自我管理能力較為欠缺,我認為《弟子規》中“謹而信”一段做了精彩的論述,從孩子的起早、穿衣、行走等生活細節耐心引導,從而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反觀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房間亂七八糟、衣褲鞋襪到處亂扔,上學時忘帶課本,這些問題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是家長、學校對孩子自我管理這一好習慣沒有重視,沒有培養好。對于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從點滴細節做起,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好習慣的形成至少需要三周的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覺的習慣。”所以,依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給他們制訂相應的訓練計劃,家長更要做好監督約束管理,做好獎懲工作。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應該由孩子管理自己的學習。我認為這一觀念首先應該給家長樹立起來,大膽放手讓孩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自我管理。比如,讓孩子自己訂立學習計劃,安排學習時間,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效率的概念。
再次,現代社會誘惑很多,必須讓孩子養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建立“對”“錯”以及“可”“否”的觀念,而不是一味地打壓,要讓孩子知道標準以及父母對事情的看法。比如,《弟子規》中“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就是對生活中的細節做了規定,也只有規定明確了,孩子才能知道該怎么去做。
在規則制訂后,父母更應該嚴格遵守,給孩子做出表率。這一點尤為重要,比如,有些家長讓孩子認真學習,自己卻沉浸在肥皂劇、網絡中難以自拔,這樣對于孩子只能起到反作用,讓孩子認為大人的規則是不嚴肅的,是可以打破的,最終會使制訂規則、培養自我管理的好習慣流產。
最后,對于各種社會丑惡現象,要教會孩子保護自己。要從學會記錄家人電話開始,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樹立危機意識。比如,要告訴孩子,面對危險時首先要確保自身生命安全,學會自救,抵制各種誘惑。
總之,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收獲成功之果。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