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有良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需要中學歷史教師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能力,但是對于農村中學歷史教學課堂來說,仍然缺乏可以參照的比較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擬從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兩方面努力進行教學實踐,來建構新課標下的高效農村中學歷史課堂。
【關鍵詞】新課標 農村中學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0-01
新課標的實施需要教師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能力,這是遵循教學規律的科學指導,是必然選擇。然而在農村中學歷史教學課堂中卻存在著迥異于城市的困難。毋須諱言,農村學生與城市同齡人相比,通過歷史課程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還有更為漫長的路要走。
面對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主張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一、加強教師教學能力
新課程需要老師不斷地學習和研究新知識、解決問題。經常性地參加新課程培訓、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學創新的動力。因此,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心理和營造課堂環境,成為加強農村中學歷史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緊扣備課的核心內容
在農村中學,很多教師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過程與方法、能力的培養等很少顧及,將中學歷史科目錯誤地認為是記憶性科目,只要注意識記就能有效掌握歷史知識。有鑒于此,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在關注歷史知識的記憶的同時更加重視對知識的理解,在提高道德教育的同時為學生在生活中活用歷史知識奠定基礎。
同時,還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從客體變為主體,從而將學生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盡情彰顯。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情感交互和心靈契合,最終實現新課標提出的教育目標,讓師生共同享受有煥然一新的課堂生活。
(二)構建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程注重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改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地位,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教學中來。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圍繞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自是大勢所趨。首先,教師應善于異中求同,在適當照顧優差兩頭的情況下,更注重針對大多數,抓住能調動、激發大部分學生求知欲的典型材料進行創設;其次,教師還應盡量照顧不同班級的不同情況適時創設合理的教學模式。
當然,教學模式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學觀念、教學條件等制約,要靠歷史教師自己去摸索、探究,積累吸收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
(三)適度開展鄉土歷史教學
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重視和加強鄉土歷史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豐富。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愛國人物拉親拉近,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得更加密切,進而培養其建設家國的美好志向。通過鄉土歷史的學習,往往能使學生激動不已,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強烈情感便會油然而生,這是籠統的理論陳述與空泛道德說教無法比擬的。
(四)評價體系的改革
如果評價和考試制度仍停留在課改前的狀態,就會使歷史教師喪失激情,失去后續動力,那么新課程在農村中學將名存實亡。目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以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根據和尺度,這對教師和學生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所以盡快建立并完善評價體系,是加強歷史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
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新時期下,大量農村學生流入城市,使歷史教學處于一種相對貧困的狀態,而留在農村中學的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加之傳統價值觀逐漸改變,很多學生容易出現信仰偏差。由于受知識能力及社會閱歷的限制,中學生看問題比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對社會負面影響的理解,因此,對于教材的道德、情感教育觀點往往產生逆反心態,而且一旦形成自己的思想,更是固執己見。這些情況對新課程標準的落實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幫助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熱情的激發
在農村中學歷史課堂上,好多教師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形,即授課教師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則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路;教師成為課堂的焦點,而學生卻成為襯花之葉。事實上,學生只有在一種思想寬松,樂意參與的狀態下,學習效率才會最好。
在逐步實現理想課堂教學氛圍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根據歷史課程的學科特點,通過適時創設歷史情境,以激發學生情感,在情與理的交互中實現教學目的。情感的激勵要立足于大視野,引導學生關心社會、文明、民族、國家的發展興衰。情感激勵的方式經常運用的大致有榜樣激勵、榮辱激勵、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等。歷史教師只有樹立對文化知識滿腔熱情的態度與信心,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師生在教學相長中實現雙贏。
(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標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目的就在于切實改變學生以往被動學習的方式。而學習方法轉變的關鍵,是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筆者看來,要轉變學習方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減少講授。擴大個別活動,如自讀、自問、小組討論與交流、自我練習等。
2.踐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事例、資料、參觀等多種參與方式,使學生熟悉歷史,增加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切身感受到歷史與我們今天生活的關系。
3.因材施教,縱向比較,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看到自己的進步,擁有成就感。
4.評價方式的科學化。減少考試、盡可能地讓學生自我評價,和鼓勵自尊、自重,以減輕其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總之,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應該只是“填鴨式”教學,更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正確的實施方法,從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