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紛
摘要: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文化的變革,是教師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的綜合變革。教師團隊建設,是建設優質教師團隊、促進學生發展和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路徑,這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且日益得到廣泛的關注,教師團隊建設在實踐中也形成了多種模式。要加強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真正發揮教師發展學校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支學習型的教師團隊,真正形成教師和學校共同發展的合作型教師文化。
關鍵詞:教師團隊;教師文化;教師發展學校;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7-0033-03
所謂教師團隊,是指特定學校或區域的教師在共同的團隊精神指引下,相互協作,互學互助,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完成特定的目標而組織的共同體。教師團隊建設的核心工作是通過團隊學習,更好更快地促進教師個體發展和教師團體發展,教師團隊建設的核心目標是建設優質教師團隊,促進學生發展和學校內涵發展。
一、教師團隊建設是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
提高教師素質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行教育改革的基礎,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教育界進一步認識到,在新形勢下要有效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師專業水平,必須重視個人學習與團隊學習的結合。美國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公布了四份報告,對美國教育改革影響極大:《國家為培養21世紀的教師作準備》《明日的教師》《明日的學校》《明日的教育學院》,提出要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在大學教科研部門與中小學之間建立伙伴關系,把教育實踐的環境和學術研究培訓結合起來。并為確保教師團隊學習成功實現提出了六大法則:共同的價值觀與目標、集體擔責、可靠的評估、自我主導的反思、穩定的環境、強有力的領導支持。英國在21世紀初提出教師要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做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三者的結合。德國的在職教師培訓偏重實踐操作,強調參與交流與合作。芬蘭不僅嚴格選拔嚴格培養師范生,對在職教師也有高效的培訓,特別重視在實踐中發揮團隊作用,加強團隊學習,促進教師發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就寫道: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教育教學工作成功的保證。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觀念十分盛行。當時,這樣的提法還是很有道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愈發認識到教師和教師團隊的重要。近來,有人提出:“有一個好教師團隊,才有一所好學校。”因為人們認識到現行的學校組織已經不太能適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難以有效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與教師的專業發展,一個好校長加上一個好的教師團隊,才是學校發展與教師成長最重要的基礎和最根本的保證。
伴隨著人們對學習及知識本質認識的深化,教師團隊建設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教育界的重視。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學習是發生在個人與人際交往以及社會境況相互的建構中;緘默知識在學習中非常重要,要學習緘默知識,學習者就必須浸潤在社會實踐中;知識和認識是分布在社會群體的個體成員之間的,也是分布在共同心智與外部物質環境之間的,只有共享知識才能較好地完成認知學習任務;知識與認識是實踐的,學習者只有在真實的實踐境況中學習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成功,不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同時也必須融入教師團隊的學習與實踐。
在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之初,人們關注的焦點更多地還是教學方式的變革、課程內容的整合以及學校組織結構的調整等方面,這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推進,似乎進入到一個瓶頸狀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文化的變革,是教師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的綜合變革,而這些,更深層次地影響著教師的發展和學校整體性的變革。在傳統的學校與課堂上,教師與教師的個體之間往往是相互隔離的,更多地依靠著個體的力量和智慧,去解決課堂內外各種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校的管理架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狀態、課程的評價方式等等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必然要求加強教師團隊建設,讓教師從彼此孤立的工作狀態發展為同伴的交流互動,建立起開放、信賴、協作和支持的團隊關系,形成教師和學校共同發展的合作型教師文化。
二、教師團隊建設的基本路徑
事實上,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新課程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團隊建設在我國日益得到廣泛的關注,在教師團隊建設的實踐中也形成了多種模式。從學校層面看,主要有三種路徑。
1.學習型教師團隊建設
所謂建設學習型教師團隊,就是應用學習型組織的理論,通過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和自我改造的熱情,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建設一支互助合作、求同存異、彼此尊重、有共同愿景的、能取得優秀成果的教師團隊。加強學習型教師團隊建設的方向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激發教師團隊的自我超越精神。教師的自我超越精神是指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學習修煉,不斷激發其創造性,突破發展極限,持續實現自我的成長與發展。
二是努力改善教師團隊的心智模式。所謂心智模式,更多的是一種思維定式,不同的心智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好的心智模式能有效地指導行動,取得成功,反之則往往事倍功半,有時甚至事與愿違。因此,要努力引導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進取,在合作中對話溝通共贏,在開放交流中互幫互學,改善心智模式。
三是真正建立教師團隊的共同愿景。所謂共同愿景,是指全校教師共同持有的期望的未來景象。要在每一位教師個人愿景的基礎上提煉加工,并進行系統思考與整合凝練,逐步形成并最終建立起共同的愿景。一所學校、一個組織,如果有了共同的愿景,往往能形成眾人一體的感覺,這種感覺能融合遍布在學校各種活動中,使活動充滿凝聚力與生命力。
四是積極開展教師團隊的團體學習。教師團隊學習不是個體學習的相加,它還包括個體、團體和系統層面及其他方面相互協調合作的學習與互動,超越了個體學習甚至個體學習的總和,因此往往更有效率,更能增值。
五是以系統的思考與組織行為,促進教師團隊建設。系統思考既是一種思維方式又是一種組織管理模式,將組織看成一個具有時間性與空間性,并且不斷變化著的系統,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更多地以整體的觀點對復雜的系統進行研究。復雜系統之所以復雜,就是因為這個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是多重的、交叉的甚至是矛盾的、排斥的。教育教學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教師團體與團隊的建設,也是這樣的一個復雜系統。
要強化學習型教師團隊建設,首先必須真正領會學習型組織的相關理念,特別是關于學習本質、系統思考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彼得·圣吉認為:“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你永遠不能說我們已經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學得愈多,愈覺察到自己的無知。”還要注意將這些理念有機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因為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更多的是總結提升工商企業經驗的結晶,我們應該結合具體的校情、師情與生情,從實際出發,而不是簡單地套用第五項修煉的模式。教師團隊的成員之間,雖有相對的獨立性,但相互依賴的關系更為密切,地位也相對平等,有著共同的集體目標與集體環境。另外,還要把終身教育的思想納入學習型教師團隊的建設過程中,真正形成教師團隊的學習,而非僅僅屬于個體的學習;形成“團隊—自愿式”的學習,而非“團隊—強迫式”的學習;形成終身的學習,而非功利化的為了應對當前的某種任務的學習。
2.教師發展學校建設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發展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結構的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教師專業結構一般有教育信念、知識、能力、專業態度和動機、自我發展需要和意識等幾個方面。而教師發展更多的是指教師作為社會人的一般發展,主要是教師的個性、情感、世界觀、人生觀、身體、社會關系等方面,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教師發展將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在一起。如果沒有作為一般社會人的一般發展,專業發展有時就可能使人工具化,教師發展就可能蛻變為單純意義上的工具改進。當然,如果沒有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中心,教師發展也將失去核心的動力與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教師發展的實踐中,教師發展學校的建立與完善,是一條有效的路徑。不少地方教師發展學校如雨后春筍,有效促進了教師的發展。然而也存在不少問題,僅僅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是過于隨意,不夠規范,缺少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學校章程與課程方案等問題。教師發展學校的規劃制定,必須兼顧到學校性質與定位、學員要求與學習目標、研修內容與形式、組織管理與運行等方面;教師發展學校章程的內容一般要有總則、學員條件與入學程序、課程設置與教學形式、考核與獎懲、組織與管理、附則等方面;教師發展學校課程方案,更多地傾向于校本課程,要有課程目標、課程要求、課程結構與內容、課程實施方案、課程資源建設、課程評價、課程組織保障等方面的規劃、要求與實施路徑。要真正發揮教師發展學校的功用,其組織形態與制度建設是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
3.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
教師的個體發展,離不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支持,同樣,學校的發展,也有賴于教師學習共同體功能的真正發揮。近年來,教師學習共同體因其形式多樣性、自主自愿性、聯系靈活性、情感歸屬性、自行發展性、草根引領性、無限可能性等多種特點而備受關注,在實踐中創新了多種模式,包括校本教師學習共同體、校際教師學習共同體、區域教師學習共同體、基于網絡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等等。這些共同體的形成,極大地盤活了區域與學校的人力資源,增強了學校的活力。特別是基于網絡時代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更是成了推動學校發展與教師成長的新動力,深化了學校發展的內涵。
網絡環境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學習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系統,更需要關注學習主題的確定與學習資源的準備、學習共同體成員靈活有效的組織、網絡交互與監控調節的安排、交互工具的選擇與設計等方面。網絡虛擬的環境,一方面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與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與資源保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組織不力或者不規范,這種學習往往是徒具形式,而影響其真正效力的發揮。
教師團隊建設的功用,更多地在于教師個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取長補短,在專業引領與同伴互動的過程中,完善或者生成新的知識體系,形成職業的尊嚴感與幸福感,并在自我發展的同時,帶動或者影響著學校的發展與學生的發展。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或者路徑。只有堅持“一校一策,一類一策,一人一策”,教師的團隊建設與發展,才可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效應。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