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
【摘要】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體系中居于“主體”地位.教師教學活動中所實施的教學舉措、教學方式、教學策略,都是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都是追求能力培養這一“目標”.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高中生主體特性,開展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和推動教學活動進程.
【關鍵詞】高中數學;主體特性;教育互動;教學相長
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學生學習技能、學習素養、學習品質等方面的鍛煉和培養,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根本要求和現實任務.教學活動中,教師所實施的教學舉措、教學方式、教學策略,都是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都是追求能力培養這一“目標”.傳統教學活動中,部分高中數學教師受到社會、家長、學校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片面地強調教師的“教”,將教師放置在教學活動的顯著位置,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忽視學生的“學”,導致學生圍繞“教師”進行被動的學習探析活動,主體特性不能凸顯和激發,學習技能素養得不到培養.新課改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堅持以生為本,凸顯能力培養要義,將學生主體特性進行有效運用,推進教學活動進程.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高中生主體特性,開展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和推動教學活動進程.本人現結合高中生主體特性,簡要論述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特性的運用.
一、利用高中生內在能動特性,引導自主探知新知內容要義
高中生在學習實踐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和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情感和學習意志,并且能夠在遇到新知識、新問題時表現出積極能動的學習和探知欲望.高中生所具有的內在能動情感特性,為高中數學教師組織開展自主探知新知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前提.高中數學教師在新知教學活動中,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學重難點,采用“先學后教”的形式,利用高中生所具有的能動學習探知情感,引導學生開展新知“先學”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數學內容、感知數學內容的自主研析活動中,對新知內容要義有初步的認知和理解.在“后教”環節,教師通過肯定的鼓勵話語,保持高中生學習自主探析積極性,通過“以教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深層探析活動,深刻挖掘新知內容,有效理解新知內涵,鍛煉和提升高中生自主知識能力水平.
如在“不等式的證明”第四課時一節課教學活動中,“分析法實質的理解”知識點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在講解該知識點過程中,通過設置“問答式”的師生互動教學情境,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知情感,為自主探知知識點做好“鋪墊”.在講解該知識點時,教師向學生設置了“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把要證明的不等式作為結論,逐步去尋找它成立的充分條件呢?”“當我們尋找的充分條件已經是成立的不等式時,說明了什么呢?”“說明要證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等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逐層遞進,深入探析該知識點內容.學生在自主探析過程中,對該知識點內容要義有了深刻掌握和全面理解.
二、利用高中生好奇質疑特性,指導實施探析解答問題活動
高中生與其他階段的學生群體一樣,對自然現象、社會問題等充滿強烈的好奇心理,同時,對內在規律及存在原因等產生濃厚的質疑和探知情感.常言道,探緣于疑.學生在探究解答數學問題過程中,需要保持積極的探知和求真欲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抓住高中生好奇質疑的主體特性,在問題案例教學活動中,利用問題案例的“質疑”“促探”功效,設置出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案例,指導學生開展探知解答問題活動,引導學生逐步感知問題條件內涵,有效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實現學生在自主探析、有效指導下,解題活動效能的切實提升.
問題:設不等式|2x-1|<1的解集為M.(1)求集合M;(2)若a,b∈M,試比較ab+1與a+b的大小.
在解答該問題過程中,教師利用高中生好奇質疑的主體特性,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析問題活動,學生探析問題條件后認為:“(1)由|2x-1|<1得-1<2x-1<1,解得0
三、利用高中生善于表現特性,組織開展創新求異思維活動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強和心理發展的完備,內心總是產生希望得到別人認可和肯定的欲望,并且在學習、生活中善于表現自我與眾不同的特性.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高中生善于表現的特性,“為我所用”,在發散性問題案例解答或探究性問題解析等活動中,鼓勵學生思維創新、策略求活、解答求異,展示和表現出自身“獨樹一幟”的“風采”,展現自身的學習技能和思維水平.
問題:雙曲線C與橢圓x28+y24=1有相同的焦點,直線y=3x為C的一條漸近線.(1)求雙曲線C的方程;(2)過點P(0,4)的直線l,交雙曲線C于A,B兩點,交x軸于Q點(Q點與C的頂點不重合).當PQ=λ1QA=λ2QB,且λ1+λ2=-83時,求Q點的坐標.
學生探析問題條件后,根據學生得出的該問題解答策略,利用學生善于展示自我的主體特性,引導學生找尋并提出不同解題策略.教師對創新解題思路給予肯定結論,鼓勵學生展現獨特風采,表現不同思維,推進問題案例教學活動進程.
總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具有能動探知、好奇質疑和善于表現的主體特性.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學生主體特性,將學生引入教學活動之中,鼓勵學生有效運用主體特性開展學習探究活動,促進教學活動進程,提升教學雙邊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