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 陳慶寶
摘 要: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動手、動腦及邏輯思維的習慣是數學課堂高效的本質。放手并不是放縱,這需要教師精心備課,以學習小組的形式為載體,徹底改變教師越俎代庖的陋習,才能使數學課堂真正高效。
關鍵詞:數學課堂;自主探究;合作高效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學生終生受益,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求知欲,自然是高效課堂的有力保證。筆者認為高效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課堂,是在寬松、民主、和諧、刨根問底的氛圍中進行的。那么,如何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呢?筆者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做法與體會。
一、認真學習新課標,徹底轉變教學理念
轉變教學理念首先應該關注什么?我想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課堂內教師中心有學生;二是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三是把握住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這三方面的核心是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當好一名優秀的主持人,要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的關系。數學課堂教學要摒棄那種:“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模式,這樣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只能盯著幾個尖子生,使多數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在課堂實踐中筆者認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學會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才是高效課堂所追求的。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大力倡導:“課前自主式預習,課上探究式學習,課后互助式鞏固”。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高效課堂就是要打破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讓學生主動學習,給學生最大的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句話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師點撥,而是主張教師“精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的引導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和學生兩者如何融洽地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教師在課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己發展的需要,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加深理解,在“探究”中創新發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遇到問題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結論讓學生自己去深挖。課堂上教師不吝嗇對學生的肯定贊揚之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靠“聽”會的,而是靠“做”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做“聽客”和“看客”,而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自參與課堂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要做到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能由學生解決的題目,不要由教師解答;凡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師寫出。數學課堂不再是過去的教師講學生聽,課后練,而是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深入備好課,重在積極引導、耐心輔導,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路作用,還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在數學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啟迪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就會主動地學,學習效率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興趣中學習還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將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享受,從而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
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問題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動力。如果“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就會主動地學,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激發興趣的方法很多,可以通過模型解剖探究,從現象揭示本質,可以列舉數學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實例,使學生覺得數學是今后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可以結合本地區的風土人情、名人軼事等。
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各類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和自制教學課件已成為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這種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涵,也擴展了教學外延。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地創設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的興趣變濃,消除數學學習的疲勞感,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學生若是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會將難事變成樂趣,他就會主動學習,效率將會成倍的提高。在樂趣中學習數學還可以減輕學生學數學的恐懼感,將數學學習當作一種享受,這需要教師花更多的精力備課、磨課。
四、建立課內外合作學習小組,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1.在小組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組織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按學生的志趣、情感、性格等分好組,課前按不同的組下達不同的預習題,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問題和合作學習的空間,這樣學生學習中即使遇到困難也能自行解決,既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又充分發揮1+1>2的效應。
2.在小組學習中培養每個人表達交流的習慣。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景,把闡述的機會讓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里能大膽陳述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甚至于能與同學進行辯論。比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若一張紙的厚度為0.1毫米,對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將這個高度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比較,哪個更高?”各小組成員熱情高漲,有折紙的,有測量的,有估算的,各抒己見!最后,將小組意見匯總,大部分無法想象一張紙對折后的總高度會超過珠穆朗瑪峰,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順水推舟,《有理數的乘方》這節新課就自然而然地鋪開了……結合實際問題學生在組內、組間交流看法體會,體驗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3.在小組學習中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課堂上,讓學生說,許多教師都能做到,但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可能大多會忽略。學會傾聽,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可在聽的過程中,明晰他人與自己思維的異同,領會別人發言的中心思想,進而提高自己思維的縝密性和邏輯性。
4.在小組學習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習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教師要把動手實踐的過程讓給學生,屬于學生探究的教師絕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看起來消耗一點時間,實質上是給學生深入學習融會貫通的機會。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初級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