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濤
摘 要:向新型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設計要“生動”,師生要“互動”,學生的學習要“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高小課堂;生動;互動
一、打造高效課堂應注意的問題
怎樣打造高效課堂?怎樣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我想作為一線教師,首先要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生”動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兩動”出發,即教師教學設計要“生動”,課堂教學師生要“互動”。生“動”課堂的內涵要涵蓋學生的表現,還要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了課堂,這里的“動”不僅要有“學生的說,學生的做”,更要有“學生的思,學生的想”這些隱性的動。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什么角色
在新課程理念下,按照數學素質教育的要求,傳統型教師的角色——傳道、授業、解惑,已難以適應新世紀的挑戰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必須向新型教師角色轉變。我認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應該是一位精心的設計者,循循善誘者,耐心真誠的幫助者,充滿激情的評價者,學生分層進步的促進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二、案例評析
下面的課案和教學過程就能充分表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參與。
活動1:引入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正切函數的性質和圖象,想一想,與正弦、余弦函數相比較,正切函數中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
生:(1)定義域;(2)值域;(3)奇偶性;(4)單調性;(5)比大小;(6)求最小正周期;(7)作圖。
教師:說得不錯,我們就是要來解決把“正弦、余弦函數”換成“正切函數”在(1)~(7)后面加一個“是什么?”這樣一些問題。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
【評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作這種總結,既培養了學生看課本的習慣,又自然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和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活動2:學生分組,自問自答
學生閱讀完畢,教師指導第一組學生(七人)為相鄰的同桌的同學(第二組學生)就前面七個方面提一個有關正切函數性質的問題,要求是后面的同學不要提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問題,并請同桌同學(起立)對著大家回答。
生10:學過的三種三角函數都是奇函數嗎?鄰生答:不對,反例是余弦函數。
生11:正切函數是它定義域上的增函數嗎?(好問題!)鄰生答:是。其他學生更正:不是。教師追問理由……
生12:正切函數是一個周期為2π的函數嗎?(含義不清的問題)鄰生回答:準確地說,正切函數是最小正周期為π的周期函數。
【評述】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問他答,其他學生協助判定是否正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問題的難易控制有一定難度,先問的人設計問題相對容易些,可以用往復問答的方式來解決(第一個提問的學生將回答最后一個問題)。鄰座的學生作答,同一橫行學生做答的是是非判定,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反饋更快、更廣些。從學生問答情況看,基本達到了目的。
活動3:設計問題,隨堂練習,自我評價
師:下面請第三、四組學生為大家設計一組課堂練習(3分鐘)可以討論。要求是七個方面都要覆蓋。(七人上黑板,學生之間有交流,組長分配協調,一人一個題,不能重復,3分鐘后題目完成),請第五組學生上黑板解,其他學生在下面解。再請第六、七組部分學生評價題目和解法的長短。
【評述】活動覆蓋面大,學生在教師控制的“七個方面”上直接參與練習設計、求解,并且加入練習題設計及解法的評價和全課小結,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品題”“品課”,這本身是對學生掌握學法的一種引導,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十分重要。
【評述】學生的小結和評價不一定很完整、全面,可以一人一點,互相補充。即使有錯誤,教師也不要急于糾正,最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糾正,也可以讓其他學生來補充更正。
【教學反思】
1.這節課用類比的方法從正(余)弦函數的思路提出問題,讓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本節課的內容:在內容上,是研究一個具體函數的性質——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比大小、求最小正周期、作圖。在思想方法上,數形結合應是對其性質研究的主要途徑。
2.通過知識準備、分組討論、探索研究,造就相互交流的學習氛圍,形成相互引導的合作關系,這樣既可以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
3.新課程的理念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及個性品質的形成。對課本上的例題或者課后習題進行變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第一中學)endprint
摘 要:向新型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設計要“生動”,師生要“互動”,學生的學習要“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高小課堂;生動;互動
一、打造高效課堂應注意的問題
怎樣打造高效課堂?怎樣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我想作為一線教師,首先要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生”動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兩動”出發,即教師教學設計要“生動”,課堂教學師生要“互動”。生“動”課堂的內涵要涵蓋學生的表現,還要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了課堂,這里的“動”不僅要有“學生的說,學生的做”,更要有“學生的思,學生的想”這些隱性的動。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什么角色
在新課程理念下,按照數學素質教育的要求,傳統型教師的角色——傳道、授業、解惑,已難以適應新世紀的挑戰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必須向新型教師角色轉變。我認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應該是一位精心的設計者,循循善誘者,耐心真誠的幫助者,充滿激情的評價者,學生分層進步的促進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二、案例評析
下面的課案和教學過程就能充分表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參與。
活動1:引入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正切函數的性質和圖象,想一想,與正弦、余弦函數相比較,正切函數中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
生:(1)定義域;(2)值域;(3)奇偶性;(4)單調性;(5)比大小;(6)求最小正周期;(7)作圖。
教師:說得不錯,我們就是要來解決把“正弦、余弦函數”換成“正切函數”在(1)~(7)后面加一個“是什么?”這樣一些問題。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
【評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作這種總結,既培養了學生看課本的習慣,又自然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和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活動2:學生分組,自問自答
學生閱讀完畢,教師指導第一組學生(七人)為相鄰的同桌的同學(第二組學生)就前面七個方面提一個有關正切函數性質的問題,要求是后面的同學不要提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問題,并請同桌同學(起立)對著大家回答。
生10:學過的三種三角函數都是奇函數嗎?鄰生答:不對,反例是余弦函數。
生11:正切函數是它定義域上的增函數嗎?(好問題!)鄰生答:是。其他學生更正:不是。教師追問理由……
生12:正切函數是一個周期為2π的函數嗎?(含義不清的問題)鄰生回答:準確地說,正切函數是最小正周期為π的周期函數。
【評述】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問他答,其他學生協助判定是否正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問題的難易控制有一定難度,先問的人設計問題相對容易些,可以用往復問答的方式來解決(第一個提問的學生將回答最后一個問題)。鄰座的學生作答,同一橫行學生做答的是是非判定,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反饋更快、更廣些。從學生問答情況看,基本達到了目的。
活動3:設計問題,隨堂練習,自我評價
師:下面請第三、四組學生為大家設計一組課堂練習(3分鐘)可以討論。要求是七個方面都要覆蓋。(七人上黑板,學生之間有交流,組長分配協調,一人一個題,不能重復,3分鐘后題目完成),請第五組學生上黑板解,其他學生在下面解。再請第六、七組部分學生評價題目和解法的長短。
【評述】活動覆蓋面大,學生在教師控制的“七個方面”上直接參與練習設計、求解,并且加入練習題設計及解法的評價和全課小結,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品題”“品課”,這本身是對學生掌握學法的一種引導,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十分重要。
【評述】學生的小結和評價不一定很完整、全面,可以一人一點,互相補充。即使有錯誤,教師也不要急于糾正,最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糾正,也可以讓其他學生來補充更正。
【教學反思】
1.這節課用類比的方法從正(余)弦函數的思路提出問題,讓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本節課的內容:在內容上,是研究一個具體函數的性質——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比大小、求最小正周期、作圖。在思想方法上,數形結合應是對其性質研究的主要途徑。
2.通過知識準備、分組討論、探索研究,造就相互交流的學習氛圍,形成相互引導的合作關系,這樣既可以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
3.新課程的理念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及個性品質的形成。對課本上的例題或者課后習題進行變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第一中學)endprint
摘 要:向新型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設計要“生動”,師生要“互動”,學生的學習要“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高小課堂;生動;互動
一、打造高效課堂應注意的問題
怎樣打造高效課堂?怎樣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我想作為一線教師,首先要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生”動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兩動”出發,即教師教學設計要“生動”,課堂教學師生要“互動”。生“動”課堂的內涵要涵蓋學生的表現,還要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了課堂,這里的“動”不僅要有“學生的說,學生的做”,更要有“學生的思,學生的想”這些隱性的動。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什么角色
在新課程理念下,按照數學素質教育的要求,傳統型教師的角色——傳道、授業、解惑,已難以適應新世紀的挑戰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必須向新型教師角色轉變。我認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應該是一位精心的設計者,循循善誘者,耐心真誠的幫助者,充滿激情的評價者,學生分層進步的促進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二、案例評析
下面的課案和教學過程就能充分表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參與。
活動1:引入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正切函數的性質和圖象,想一想,與正弦、余弦函數相比較,正切函數中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
生:(1)定義域;(2)值域;(3)奇偶性;(4)單調性;(5)比大小;(6)求最小正周期;(7)作圖。
教師:說得不錯,我們就是要來解決把“正弦、余弦函數”換成“正切函數”在(1)~(7)后面加一個“是什么?”這樣一些問題。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
【評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作這種總結,既培養了學生看課本的習慣,又自然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和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活動2:學生分組,自問自答
學生閱讀完畢,教師指導第一組學生(七人)為相鄰的同桌的同學(第二組學生)就前面七個方面提一個有關正切函數性質的問題,要求是后面的同學不要提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問題,并請同桌同學(起立)對著大家回答。
生10:學過的三種三角函數都是奇函數嗎?鄰生答:不對,反例是余弦函數。
生11:正切函數是它定義域上的增函數嗎?(好問題!)鄰生答:是。其他學生更正:不是。教師追問理由……
生12:正切函數是一個周期為2π的函數嗎?(含義不清的問題)鄰生回答:準確地說,正切函數是最小正周期為π的周期函數。
【評述】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問他答,其他學生協助判定是否正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問題的難易控制有一定難度,先問的人設計問題相對容易些,可以用往復問答的方式來解決(第一個提問的學生將回答最后一個問題)。鄰座的學生作答,同一橫行學生做答的是是非判定,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反饋更快、更廣些。從學生問答情況看,基本達到了目的。
活動3:設計問題,隨堂練習,自我評價
師:下面請第三、四組學生為大家設計一組課堂練習(3分鐘)可以討論。要求是七個方面都要覆蓋。(七人上黑板,學生之間有交流,組長分配協調,一人一個題,不能重復,3分鐘后題目完成),請第五組學生上黑板解,其他學生在下面解。再請第六、七組部分學生評價題目和解法的長短。
【評述】活動覆蓋面大,學生在教師控制的“七個方面”上直接參與練習設計、求解,并且加入練習題設計及解法的評價和全課小結,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品題”“品課”,這本身是對學生掌握學法的一種引導,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十分重要。
【評述】學生的小結和評價不一定很完整、全面,可以一人一點,互相補充。即使有錯誤,教師也不要急于糾正,最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糾正,也可以讓其他學生來補充更正。
【教學反思】
1.這節課用類比的方法從正(余)弦函數的思路提出問題,讓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本節課的內容:在內容上,是研究一個具體函數的性質——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比大小、求最小正周期、作圖。在思想方法上,數形結合應是對其性質研究的主要途徑。
2.通過知識準備、分組討論、探索研究,造就相互交流的學習氛圍,形成相互引導的合作關系,這樣既可以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
3.新課程的理念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及個性品質的形成。對課本上的例題或者課后習題進行變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