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杰
摘 要:就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出了一些意見。
關鍵詞:初中教育;歷史教學;創新
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競爭意識越加激烈,整個世界都集中在了人才的競爭上面,人才的培養成為世界各國的焦點。人才就是要有創新能力,他們能夠有所發明,能夠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是社會動力的源泉。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研究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發問,提高他們的創新精神。下面就結合自己初中歷史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嘗試,以供大家參考和多多指正。
一、營造創新的教學氛圍
教學環境的營造決定著是否能夠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問題。所以,教師要抓住機會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教學,激發他們積極思維,勇于思考,積極創新。因此,教學中要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一種和諧、民主、愉悅的學習氣氛,多設置一些激趣教學法,吸引學生積極發言、發問。比如,我在執教《羅斯福新政和德國法西斯專政》一課時,我就給學生提出了能夠激發他們學習、引起興趣的問題:為什么美國、日本和德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而在同樣的經濟危機面前所遭受的結果卻不一樣,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呢?美國采用了羅斯福的新政就渡過了困難,但是日德卻建立了法西斯專政,采取了實施侵略的做法。如果日德也實施新政是否可以渡過經濟危機呢?他們為什么要建立法西斯專政呢?通過一系列的質疑,學生感到了極大的興趣,紛紛在課堂上進行了討論和辯論等。
二、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
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讓他們獲得歷史事件的感知,讓他們能夠分析理解和運用歷史知識,從而達到預測發展的情況,進而做出相應的策略。其實這些教學過程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我在講到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時候,就激勵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結果學生預測得非常完美,談出了很多原因結果,很讓人滿意,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三、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新課標提出要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我們在教學時應該多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能夠把比較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生動的知識。我執教《辛亥革命》時,使用多媒體播放了《武昌首義》的場景。學生深受感動和啟發,強化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培養了創新意識。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要去努力研究教材教法,領會新課標,運用現代先進教學手段,研究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才能夠實現我們的目標。
例如,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探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鼓勵學生積極說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很容易說出幾點原因。那么,假如戊戌變法成功了,中國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嗎?是否會像日本一樣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呢?這個問題雖有難度,但學生通過辯論分析說出各自的看法。這樣的問題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有益的。
另外,教學手段直接影響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當然創新并不是標新立異,更不能憑空想象,在教學中一定要時刻牢記這一點。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