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國際經貿人才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國內高校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不容樂觀。從教學模式上看,重知識、輕素質;從教學理念上看,沒能兼顧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多傳統課程、少前沿課程。因此,國內高校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和方法應積極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 人才培養 教學創新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國際貿易規模、結構與手段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政策和措施也處于不斷優化調整中,迫切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并不斷變革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國際經貿人才市場需求變化
我國當前正在“全方位、深層次”融入世界經濟,這為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創造了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然而,由于幾乎每一所高校都開設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求職競爭尤其激烈。單純知曉國際貿易流程和單證操作的求職者在人才市場競爭力非常弱,復合型、高素質貿易人才更加受到青睞。
首先,業務操作人才向綜合素質人才需求轉變。國際貿易業務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產品進出口以及海外市場開拓,企業在選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時要求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業務能力。因此,既懂得外經外貿業務、通曉外語,又懂得產業行情或產品技術的貿易人才受歡迎程度高。
其次,市場需求向國際素質人才轉變。首先,隨著國內經濟快速融入全球經濟,“國際公司本土化”和“本土公司國際化”正在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其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成為遭受貿易保護的重災國,國際貿易環境急劇惡化。因此,需要大量具有全球化思維,精通WTO規則,又熟悉本土市場和企業運作的高素質復合型經貿人才。
第三,知識型人才向職業素質型人才的需求轉變。經濟全球化時代,人才市場的高度流動性帶來相當一部分的應聘人員盲目跳槽。麥可思發布的《2010年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9屆大學本科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人數中主動離職占到了70%以上。[1]求職者頻繁跳槽造成企業員工隊伍不穩定,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因此,企業在注重應聘人員知識結構和專業素質的同時,也越來越看重員工的職業素質和修養。
二、當前國際經貿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從教學模式上看,重知識、輕素質
隨著高等教育入學率不斷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高校教學目標逐漸傾向于“寬口徑、厚基礎”,重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然而,傳統的“填鴨”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無法滿足高素質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國際經貿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這一問題尤其突出。當前各類高校國際經貿專業的主干課程仍然是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等課程,強調了經濟學知識與貿易流程,而忽視了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對國際經濟領域中實際問題的判斷、分析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從教學理念上看,沒能兼顧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國際經貿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比較注意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占據了相當部分的課時,而且即便是國際投資、國際結算、國際企業管理、國際貿易實務這些具有實踐性的課程,也有相當的篇幅講授理論知識,實踐部分比重偏小。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與市場需求相脫節。
(三)從教學內容上看,多傳統課程、少前沿課程
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動下,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更多新現象、新方法。然而,多數傳統課程沒有能夠及時補充和吸收新知識、新方法,教學內容與現實經貿環境脫節。各高校國際經貿專業在教學內容方面呈現“多傳統課程、少前沿課程”的傾向。這個問題很容易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缺少對現實貿易問題的認識,不利于提升學生外經貿管理及決策能力。[2]
三、創新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教學理念上實現從知識型向素質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經濟貿易不再局限于國際貿易流程和貿易技巧,其核心內容已經擴展到了跨國界和多元文化國際商務的能力。[3]因此,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實現由知識型向素質型的實質性轉變。首先,強化貿易業務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掌握國際經貿所需的業務知識、業務技能;二是要求學生至少能夠熟練運用一門外語,了解中外社會文化差異,具有較強的跨文化管理及溝通能力;三是鼓勵學生通過在校輔修第二專業,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平臺;四是提高職業素質,重點提升敬業精神、責任心、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等。
(二)教學內容引入前沿理論和現實熱點問題
國際經貿人才應該具有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不僅熟悉基本貿易理論知識、實務操作技能與基本政策法規[4],而且更應該了解國際經濟熱點問題以及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首先,本著“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理念,不斷優化傳統課程設置,加強基礎知識與前沿理論的學習;其次,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關注國際經濟貿易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當前全球貿易宏觀環境。
(三)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而教學過程中必須避免“紙上談兵”,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一是積極建立校外實習教學基地,幫助學生走出課堂,將所學外經貿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運用到實際貿易工作中;二是采取講座和論壇的模式,邀請具有豐富外經貿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走進課堂;三是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模擬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逐漸熟悉外貿業務流程,提高學生處理貿易交易的基本技巧。
(四)教學方法多元化
由于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5]首先,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方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相融合。例如,在講解國際貿易法規和慣例時,通過真實案例分析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縮短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其次,靈活采取互動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開拓精神;第三,嘗試課堂辯論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對于“經濟全球化正負效應”進行辯論,不僅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向楠:大學畢業生三年人均換兩次工作 主動離職高達88%[N].中國青年報,2010-07-29.
[2]龔鋒:對優化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探討[J].高教論壇,2009(4):58-61.
[3]何永達:北美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的研究與借鑒——以摩爾商學院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9(3):58-60.
[4]王濤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改革[J].大學教育科學,2009(2):80-83.
[5]曹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7(1):68-71.
作者簡介:何梟吟(1976-),男,鄭州大學商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理論及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