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
[摘 要]本文概括了學界對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關性認識上的變化,闡釋了作者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協調性變化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個方面論述了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融合的條件。
[關鍵詞]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3-0005-07
[作者簡介]李 周(1952—),男,上海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和生態經濟研究。(北京 100732)
Title: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Author: Li Zhou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explained the chang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in academia. And on this basis, the integrated condition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 words: economic system; ecological system;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一、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相關性分析
關于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相關性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大致經歷了基礎論、互換論、互補論和整體論四個階段。
(一)基礎論
顧名思義,基礎論是指生態系統位于經濟系統的下層,經濟系統位于生態系統的上層,因而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的基礎。具體地說,基礎論大致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生態系統可以完全不依賴于經濟系統而獨立存在,經濟系統卻不能脫離生態系統而獨立存在。人類能否仿造生態系統,使經濟系統脫離生態系統而獨立存在,最為著名的是美國修建生物圈2號①的探索。耗費巨資建造的生物圈2號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的結果表明,人類已有的知識還仿造不了能與地球生物圈相提并論的人工生態系統。第二,雖然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的基礎,但經濟系統只能疊加在適宜人居的生態系統上,而不能疊加在所有的生態系統上。第三,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弱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它的脆弱性又強于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經濟系統的沖擊會導致生態系統退化,但生態系統的急劇退化又會造成經濟系統崩潰,所以經濟系統必須適應生態系統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人類中心論者既講生態系統是基礎,又講經濟系統是重點,生態系統這個基礎是為經濟系統這個重點服務的。他們所說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既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可以理解為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關系。當時強調土地是財富之母,隱含了生態系統是為經濟系統提供服務的侍女的意思。生態中心論者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強調生態系統的基礎性作用,試圖以生態中心論替代人類中心論,并且認為這種轉換宛如以日心說替代地心說。①平心而論,從趨勢上看,在基礎、重點、中心上糾纏不休的學者越來越少,平等地關注人類、生態、經濟等問題的學者越來越多。
(二)互換論
人類在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構建經濟系統的主要目的,是試圖用能值密度更大、轉換效率更高、利用更為便捷的經濟系統,替代能值密度較小、轉換效率較低、利用不太便捷的生態系統,由此產生了互換論。所謂互換,一方面是在空間上用人工經濟系統替代自然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是用人工經濟系統的服務功能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皮爾斯(Dawid Pierce)用弱可持續性和強可持續性這兩個概念來區分互換的結果。②其中,經濟系統創造的價值等同于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提供的服務價值的減量,屬于弱可持續性,相當于簡單再生產;經濟系統創造的價值大于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提供的服務價值的減量,屬于強可持續性,相當于擴大再生產。
樂觀派認為,人們開展的是具有強可持續性特征的互換活動,而且隨著技術進步,這個特征會變得越來越明顯。③這是樂觀派堅信增長無極限、世界無末日的主要依據。與之相反,悲觀派認為,現實中的互換往往忽略價值創造中的負外部性, ④ 從而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減輕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就必須抑制經濟增長,進入零增長狀態。⑤
(三)互補論
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除了具有互換關系外,還存在互促共進的關系,由此又提出了互補論。具體地說,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價值可以為經濟系統的價值創造作出積極的貢獻,經濟系統開展的造林、育林、草地補播草籽,以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等活動,可以為生態系統正向演替作出貢獻。互補論強調的是從共贏入手,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潛在的互補性充分挖掘出來,一方面使生態系統為經濟系統提供的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使經濟系統為生態系統增加服務價值的貢獻最大化,其結果相當于博弈論中的正和博弈,同福利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改進、卡爾多改進是一個意思。
倘若生態建設能根據其帶來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量得到足額的補償,那么就可以采用市場機制來推進生態建設。同時必須指出,生態補償的數量決不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總量,而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增量。由此而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基線調查和構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監測體系,是開展生態補償的兩個必要條件。
(四)整體論
既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需要且能夠相互支持、相互補充,那么就應該利用這種關系,使它們合而為一,整合為一個復合系統,這就是所謂的整體論。①從邏輯上講,整體論是互補論的升級版。需要強調的是,整體論并非單體論,即整體論強調的是諸多因素內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重生為一個新的單體。具體地說,整體論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具有多樣性。宛如一個家庭,一個社區,它一方面是由諸多因素共同組成的,另一方面組成因素又有所不同。第二,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雖然構成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因素很多并各不相同,且它們之間既有互適性、互補性,又有互斥性、互競性,但它們的結構和功能是穩定的。正是這個穩定性,使人們有可能對特定的生態經濟復合系統進行長期的監測和評價。第三,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具有成長性。在現實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不僅具有穩定性,而且具有成長性。這種成長性是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反饋、相互適應、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結果,具體包括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邊界擴張以及結構與功能的提升。
二、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關系的協調性變化
有人認為,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相交部分;也有人認為,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是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筆者認為,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完整的生態系統和完整的經濟系統。理由如下:將研究對象界定為兩個系統的相交部分,研究范圍偏窄,且現實中很難把相交部分和不相交部分劃分清楚;將研究對象界定為生態經濟復合系統,主觀性太強,且很難將它界定清楚;將研究對象界定為它們之間相互映射的關系,則客觀地表達了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反饋、相互適應的關系。
生態系統的變化較為緩慢,結構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經濟系統的變化較快,結構具有逐次升級的特征。生態系統的量級基本上是恒定的;經濟系統量級最初很小,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局部和有限的;隨著時間推移,兩個系統的量級差異會縮小,但經濟系統不會無限擴張;隨著兩個系統的不斷相互反饋和不斷相互適應,它們最終將達到量級對稱、關系融合的境地。
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其中,生態系統的演變是自發的。當遭到經濟系統不斷加大的沖擊時,生態系統會發生逆向演替,這種適應性調整會使經濟系統越來越難以為繼,甚至崩潰;當得到經濟系統不斷加大的維護時,生態系統會發生順向演替,這種適應性調整會使經濟系統得到的生態服務越來越多,越來越好。鑒于生態系統演變的自發性,要實現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經濟系統必須根據生態系統的要求作出適應性調整。若用大的時間尺度衡量,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系表現為漫長的依賴階段和相容階段,以及短暫的相斥階段和持續的融合階段。①它們從相斥階段躍遷到融合階段,不僅是生態理念升華的結果,更是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結果。
(一)經濟系統依賴生態系統階段
人類最初只是位于生態系統食物鏈中端②的一個不太起眼的物種。人類通過采集和狩獵獲得食物,消耗的生物生產量可能只占生物生產總量的0.1%。人類同位于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的物種相比,既沒有顯示出特別強大的力量,也沒有對生態系統施加更為重大的影響。此時的經濟系統總體與生態系統總體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經濟系統可以完全依賴于生態系統。這種狀況延續了很長時間。
(二)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容階段
伴隨著農業的產生與發展,經濟系統依賴生態系統的階段逐漸被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容階段所替代。
人類發展農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食物獲取的穩定性,并減少獲取食物所需付出的艱辛。農地生態系統的創建,使自然界有了人工生態系統。人類的食物需求主要從農地生態系統中得到滿足,是人類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性事件。這種變化具有兩重性:它既對小尺度的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沖擊,又使更大尺度的生態系統得到了休養生息。
雖然原始農業乃至傳統農業所依托的是人工生態系統,但這個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仍有很強的相似性。例如,它模仿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各種農作物,主要依靠蚯蚓等土壤動物和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以維持土壤的肥力。所以,此時的農業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有很強的相容性。
在人類的需求主要是食物且人口密度很小的歷史階段,農業生態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替代是小尺度的,其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總體影響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該階段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容階段。
必須指出,在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容階段,早就出現了小尺度的相斥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具有點的增多和量的擴張的態勢,只是相斥現象尚處于量變積累階段,尚未引起質變而已,所以從總體上看,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處于相容階段。
(三)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斥階段
如果說農耕文明時期經濟系統的量級擴張極為緩慢,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總體上保持相容性的主要原因,那么到了工業文明時期,經濟系統的量級伴隨著現代科學的迅猛發展而急劇擴張,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相容性逐漸被打破了。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系由相容轉為相斥,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供給方面看,第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具有了開發利用所有生態系統和所有自然資源的能力。第二,機械的廣泛使用,使人類的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第三,四通八達的陸海空交通系統的形成、保鮮技術的提高和冷鏈運輸裝備的增強,消除了農產品流通的所有障礙,由此導致特定空間里農產品自給率下降,使得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在空間上的對應性大大弱化了。
從需求方面看,第一,醫學率先在全球推廣,使得嬰兒死亡率顯著下降,并導致了人口爆炸,由此引發了第一層次的社會總需求的顯著增加。第二,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類需求的多樣性變得越來越豐富,由此引發了第二層次的社會總需求的顯著增加。第三,人類需求層次的提高,比如膳食結構的改善、旅游半徑的增大等,由此引發了第三層次的社會總需求的顯著增加。三個層次的社會總需求顯著增加疊加在一起,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力度越來越大的沖擊。
不再敬畏自然的人類熱衷于創建人工生態系統。在現實中,不僅工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交通生態系統都是由人類設計出來的,而且農業生態系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人類設計出來的。為了追求短期經濟效率,農業專業化生產的量級擴展到區域層級,輪作、套種等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做法幾乎被揚棄了。這些缺乏自我循環功能的人工生態系統,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又排放出大量廢棄物。
更為嚴重的是,以人工生態系統替代自然生態系統成為潮流。在城市的建筑物里,燈光替代陽光,電扇、空調替代自然風等行為成為時尚,以致房屋的窗戶都變得可有可無了。農業部門也是如此。化肥替代了有機肥,農藥替代了作物害蟲的天敵,提水灌溉替代了自流灌溉,轉基因技術替代了品種選優。伴隨著人工生態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替代,原來反映不同級別消費者之間能量轉換關系的十分之一定律,也被十卡路里石油能源生產一卡路里食物的十分之一定律所替代了。
必須指出,在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斥階段,仍然存在局部的相容,甚至存在小尺度的融合,只是此時的相容和融合都不是二者關系的主要特征,所以從總體上看,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仍處于相斥階段。
(四)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融合階段
人類決不會一意孤行,更不會容忍地球毀滅在自己的手中。隨著生態問題不斷地顯露出來,人類開始反省,開始采取拯救地球的行動。隨著參與的國家越來越多,參與的群體越來越大,采用的措施越來越強,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將由相斥階段逐步轉入融合階段。同理,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關系由相斥轉為融合,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產業生態化和生活生態化。產業生態化和生活生態化的實質,就是仿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自我循環機制,將現行的包括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開放的線型生產體系改造成為封閉的環型的生產體系,將相互分離的生產體系和生活體系改造成有機融合的體系。
二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融合化。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融合化的實質,就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在空間上有更強的對應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空間對應性弱導致的能耗與物耗。
三是制度和技術生態化,提升人類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這是推行生產和生活生態化的基礎和核心。
在這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創新,使得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融合,使得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由零和博弈、負和博弈轉化為正和博弈,使得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由互競互斥轉化為互利共生、互補共贏。
生態經濟融合主要有四層含義。第一,追求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兩個主體的共存、共生、共榮。第二,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同等重要,生態資本和其他資本同等重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等重要。第三,重視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互適性和互補性,同時承認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互斥性和互競性,并試圖通過融合實現互斥性、競爭性和互適性、互補性的有機統一。第四,強調順向演化,既不要求不偏不倚,也不要求三個均衡。誠然,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關系進入融合階段是一個漫長的、積小勝為大勝的過程。
三、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融合的條件
上面從依賴、相容、相斥、融合四個層面論述了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協調性的變化,但現實中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促進它們由相斥階段轉為融合階段。促進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融合,需要從制度、技術和管理三個維度入手。
(一)制度創新
要引導經營者將相斥性措施改為相容性措施,首先要制定和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法律、法規的功能是明確界定所有人需要承擔的生態責任。法律、法規通常用來處理影響很大的生態破壞行為。對于一般的生態問題,往往使用課稅和罰款等手段。課稅和罰款的功能是通過外部成本內部化,使私人成本、私人利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社會利益相等。國家有權向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征收稅金,以控制生態系統和資源的利用強度。為了將經濟系統對生態系統的利用量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之內,政府有權發放與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量相對應的許可證。只有擁有許可證的企業或個人,才有權利利用資源。為了規范利用資源的行為,國家還有權進行標準管理,以保護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經濟穩態增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常用的標準有水環境、氣環境和聲環境三大類,進一步又分為環境質量標準、污染控制標準、環境基礎標準、環境方法標準和環保儀器設備標準等。
(二)技術創新
在人類發展史上,因資源承載力不足導致的饑荒、瘟疫,爭奪資源的戰爭乃至人口遷徙比比皆是。甚至先行的發達國家,其發展初期人口與資源承載力的平衡也大多同殖民掠奪政策聯系在一起。但這種做法已經成為歷史。最近半個多世紀是人口增長最快、人均耕地面積下降最快的時期,然而從總體上看并沒有發生糧食危機,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物技術創新。人類在技術創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升級方面的能力具有加速增長的趨勢,這正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物質可分為資源和能源兩大類。根據物質不滅定律,只要投入足夠的能源,非生物資源都是可再生的,而生物資源滅絕后卻無法再生出來。技術創新的關鍵是抓住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建立地球與外部星球的聯系。如果沒有開放性,能源用一點就會少一點,終有一天會導致不可持續性。輻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在總量上足以持續地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但它的能級太低,無法直接替代化石能源,所以要通過光電、光磁、光熱轉換的技術創新,提高太陽能的能級,使其能夠替代化石能源。如果太陽能電力達到了能與礦物燃料競爭的水平,能源短缺的危機就被克服了,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也將得以實現。二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并維護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技術創新要以自利為切入點,實現自利和利他的統一。以自利為出發點,可以把人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出來。事實上,無論是知識產權專利制度,還是科研成果評獎制度,實際上都是以自利為切入點,使整個社會受益的制度。在開展具有正外部效應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方面,政府有責任給予經濟扶持。然而,現有的生態技術創新還遠遠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積累起引發生態革命的技術儲備,生態技術必須升級。政府的經濟扶持要瞄準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技術的研究活動,而不是急于推廣不成熟的生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