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花
摘 要: 歷史學科的教學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而當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高度重視歷史的教學,不斷探尋其在教學中的重要價值,探求課堂教學的本質。
關鍵詞:歷史教學 教學價值 教學本質
歷史學科的價值到底有多大,人們對此說法不一。列寧曾說過:“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筆者認為歷史是將過去和現在進行聯系的一門學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需要歷史經驗來了解生活,歷史教學的價值是應該被肯定的。本文將對歷史教學的價值進行探討,以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為主線, 探尋課堂教學中的本質。
一、對歷史學科的教學價值的探討
1.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歷史學科在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通過歷史教學,通過教師對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奮斗歷史以及文化歷史的講授,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我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氛圍,尤其是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更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當時中國所處的憂患和經歷的挫折,對當今中國的發展起到警示作用,了解我們應該如何努力,切實地將發揚民族精神落到實處。
2.歷史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對一個民族的歷史的認同有助于提高民族的凝聚力。這在歷史上也是有前車之鑒的,比如在春秋時期形成的“諸夏意識”,就是先秦時期的民族精神的基礎,凝聚了當時的華夏民族。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中,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對于歷史的認同是對民族精神認同的精神基礎。
3.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實現人的社會化,讓人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變化以及發展的過程。但在實際的生活當中,人們所遇到的實際情況往往是復雜多變的,是綜合性的問題,并不是單獨哪一個學科能夠獨立解決的。近年來,各個學科都提倡綜合化教學,在歷史學科中也一樣,對于歷史的教學要涉及相關的政治、經濟以及法律等多個方面。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通過滲透中華兒女的優秀品格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讓學生能夠受到系統的、生動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的教育。
二、創新背景下對歷史教學的新要求
1.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及對歷史問題的思考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歷史教學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歷史教學的價值。而在今天,我們已經充分地意識到了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歷史教學。在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使其能夠獨立地對歷史問題進行思考。
實際上,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性的完善,通過對人類歷史中的文化進行學習,汲取其中的養分,吸取其中的教訓,不斷地提高當前人類的生命質量。總而言之,我們要從歷史事件的映照中,正確地認識自己,不斷反省,從中獲得發展的動力。歷史的啟迪教育作用對教育事業是不可忽視的,對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2.實現歷史教學的教學目標
實際上,人們往往通過學習歷史來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其他學科都不能像歷史學科那樣去構筑自我形象以及外部形象,但是由于歷史學科是在學習過去的事件,因此在構筑形象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即它的過去性限制了學生對歷史的感悟,讓學生走進歷史比較困難。學生感覺到歷史是一些遙遠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在對歷史進行描述以及分析時,要側重描述歷史的真實性。在教學時,也要以歷史知識的特性為基礎,精心設計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以此實現歷史的教學價值。
三、在實現歷史教學價值的前提下,不斷探尋課堂教學的本質
我們對歷史教學的價值進行了論述,同時闡述了在新形勢下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就是實現歷史的教學價值,那么如何在實現歷史教學價值的前提下,不斷地探索課堂教學的本質呢?
1.教學本質的探究
在研究中,對教學的定義有很多說法,單從學生和學科的關系來說,教學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類發展的需要,另一個是文化發展的需要。對于教學,說到底它最根本的任務、職能就是促進人類及其文化的雙重構建。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來看,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種特殊的交往關系,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教學中,我們從多個角度來考慮課堂教學的過程以及在教學中存在的各種關系,這有利于我們對教學本質的理解。
2.課堂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和學科的雙重發展
自從新課程改革之后,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如何發展,學者們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很多歷史學者提出了“歷史教學的根基在于歷史學”的說法。在很多基礎教育教學當中,教師們都在努力跨越學科的領域,想從課堂的管理以及教學的組織角度出發,探索性地改變課堂的教學結構,改變教師教學的方式方法,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出現了是以學科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矛盾。其實,歷史教學能對學生與學科的雙重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它能夠很好地將學科和學生兩個主體聯系起來,這可以幫助我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
總之,歷史不只是一門敘述歷史事實的學科,它同時也是一門解釋的學科。教師可以在對歷史的解釋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不斷推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個性化認識,這也是對當下歷史學科教學進行評價的重要角度。偏離學科的教學實踐必然會遭遇到文化虛無的困境,同樣的道理,脫離了讓學生發展的目標,任何教學都是沒有意義的。
3.課堂教學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合作以及溝通等,一般我們都采用“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一節好的歷史課,必須具有充足的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活動,而且這些活動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恰當的教學環節,才能夠實現上述的動態過程,這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例如,在對于“遣唐使”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日本學者古瀨奈津子的一本叫作《遣唐使眼里的中國》的書,以該書的目錄引入課題,針對該書的目錄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在本書的目錄中,主要包括了遣唐使的哪些內容?
(2)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教材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內容?還有哪些教材中沒有的內容?
(3)假如你是一個遣唐使,你眼中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
(4)你對本書的目錄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教學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增加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不能全部完成課堂上的題目,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教學的節奏,避免師生之間沒有對話空間。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一定要有益于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內容一定要保證是學生所需要的或是能感受理解的,如果教師對歷史的闡述與學生沒有關系或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那么就算內容再豐富、再有趣,也與學生沒有實質的關系。比如,在講到“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時,教師首先要明確這次教學的價值是什么,對學生有什么作用,要明白怎樣處理本課的教學內容才能夠被學生了解和感悟。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選擇了從化石的研究入手,告訴學生化石是研究人類歷史、人類起源的主要依據。同時要了解一些神話和傳說中與歷史相關的信息等,否則,學生往往會認為那么遙遠的歷史與他們毫無關系。
再次,教師要把歷史細節以及歷史問題作為歷史教學中與學生溝通的一種媒介。我們認為,一節效果好的歷史課,教師要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些媒介,達到教師與學生更好地交流的目的,提高教學效果。作為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細節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歷史的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師生之間進行對話的一個生活場景,如果沒有歷史的細節教學,也就沒有生動的歷史課堂。同時,在歷史課堂當中,還應該設置好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的價值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重視歷史教學,不斷追求歷史教學的價值,探尋課堂教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1]章新茹.中國歷史教學的價值探究[J].科技世界,2012(10).
[2]夏輝輝.追求歷史教學價值,探尋課堂教學本質[J].歷史教學,2013(4).
[3]歐陽萍.論綱要信號法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
[4]李鵬.“公共史學”理論對我國歷史教學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