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蔚蔚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所開設的新型課程,教師要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探索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使學生思維的火花越燃越旺!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
創新是時代的課題,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誰能抓住歷史機遇,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誰就能在未來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站在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活動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和諧、寬松的活動情境,消除學生的心理顧忌,使學生敢想、敢說,閃現靈動的智慧。
好的環境,能直接溝通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身心愉快,在活動中輕松接受知識,而創新意識就孕育在這種情境中。創造環境可以根據內容的不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通過播放音樂,利用掛圖、實物、投影儀等,還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根據內容布置教室,將桌椅根據需要進行擺放,效果會很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多一分耐心去發現和培養學生別具一格的創造力,對學生迸發的創造性火花,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創新意識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樂觀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形成、提高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可見,興趣在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勞動技術課是一門以實踐為主,培養學生勞動技術素質的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如何,直接影響著他們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
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葉圣陶老人所言,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有滋有味地學”,并在他們面前擺上問題,讓他們去解決,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
如在陶藝課中,教師首先出示各種精美、獨特的作品,并告訴學生將有一批自己動手設計制作的作品參加展覽,直觀性、競爭性的現場氣氛調動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既強化了學生積極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趨向,又活躍了學生的思想。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重視情境因素,這樣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激活學生掌握技能的熱情和欲望,啟迪學生的才智。
三、鼓勵求異探索,誘導創新思維
求異思維是開放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求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如教學《制作筆筒》時,教師先演示筆筒的制作過程,而后讓學生自己制作,引導學生不要停留在模仿制作,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敢于異想天開,設計新異、獨特的筆筒,并大膽地去實踐,把自己創新的構思變成現實。學生通過自己的構思進行精心制作,做出各種形態各異、富有創意的筆筒。
四、注重實踐操作,挖掘創新的源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當雙手從事精細靈巧的動作時,就能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出來,從某種角度上講“手是腦的教師”。可見,實踐操作和創新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聯合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該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諧發展。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要注重實踐操作,注重學生的雙手鍛煉,促進大腦的開發,從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五、教會學生想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不一定要讓學生按部就班地照著教師所教授的來做,一些基本的方法當然是固定的,但還可留下一些空間給學生自己來創造、來發揮、來想象。
豐富的想象力是產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黑格爾說:“最杰出的藝術表現本領便是想象。”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可以說,一個人的想象決定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在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動手的基礎上,充分鼓勵學生去大膽想象。又如,在教學《筆筒的設計》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由學生獨立設計,然后在小組中講出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各組再選出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紹。盡管學生想象設計出的東西,不一定能實現,但他們敢于想象、敢于創新的精神能使學生變得更聰明、更富有創造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給了學生發展個性的廣闊天地。同時,也點燃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使命,也是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趨勢。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勞動技能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