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仕亮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要使學生在學習數學課堂中更好地吸收知識,鍛煉思維能力,教師要深化課堂改革,創新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初中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主要渠道,針對目前數學教學現狀,提出深化課堂改革策略和創新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方案建議。
關鍵詞:課堂改革;初中數學;創新模式
初中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探究的熱情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的要求,教師要對傳統單調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案,以平等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潛能。
一、當前數學的教學現狀與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過去的數學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備課,學生聽課,單向的灌輸教學,加上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一味鼓勵學生多做題,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而單單學習以應付考試的學習態度也無法再適應時代的需求。對于現代的教學模式來說,應更多地提倡創新性教學,教師是教學課程改革的主導者,應該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轉變思想,指引學生在掌握好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當前初中數學教學體系較為零散,教學知識點較為分散,需要學生靈活地總結,而要培養學生具備創新精神、靈活的思維能力,教師必定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改革,注重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觀念,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
二、創新課堂的可實踐性探究
1.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化
實現數學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處在于實現其創新化,教師作為知識的指導者,要改變傳統的觀念,明白灌輸式的單向教導已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無法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化教學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數學教學課堂的生動性。例如,在學習幾何性質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制作工廠的情境,讓學生扮演工人,制造生產立體幾何模型,這樣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到幾何圖形的基本性質。另外,教師也可以進行自主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培養創新性的思維能力。
2.創新化教學模式深化課堂改革
教學改革最重要的變化體現在教學應用上,初中數學課堂上可以開設情景教學,在一定的情景問題下,教師指引學生通過溝通合作,學生自主參與到數學問題中,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畫法時,由于圖形的性質用法較多,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創設情境對話,讓能更好理解圖形意義的學生進行知識分享。在具有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其中,逐步提高創造能力。課堂的教學相互配合,師生互動,才能鼓勵學生開發潛能,培養積極創新的精神。
3.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利用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覺得是自己主動參與學習中,具有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知識的吸收不僅是通過教師課堂教學中得到的,還可以是學習者通過外界學習而獲得的。利用現代改革的課堂教學不斷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教師也要摒棄一些舊觀念,達到素質教學的要求。
三、創新性教學的實踐
初中階段是實施創新思想訓練的最佳時機,學生所處年齡階段適合,且升學壓力不及高中階段大,而初中的數學學習課程正是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的主要教學課程,通過對數學應用問題的研究,學生會關注生活的細節,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的數學形狀。給學生發繩子,讓學生取不同的長度卷出不同的形狀,借以引出教學中不同形狀的性質。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和應用數學的能力,激發其潛能。
對教師來說,平時要對教學方案進行多方面的改進,提高課堂的創新性和高效性,教師還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與幫助,大膽進行實踐創新教育。例如,可以應用實際的情景教學模式,或者讓學生參與到真正的商品買賣活動中,體會數學是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實踐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注重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充當調動他們積極學習的引導者,通過相互配合地教學,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做到主動地思考、歸納,從而主動去整理所學知識。深化課堂改革,創新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姚煥靜.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01).
[2]張茁.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J].科技創新導報,2011(35).
[3]劉晨曦.淺析初中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1).
[4]王建華.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2(17).
[5]楊鵬程.數學教學有效性的課后反思[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