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陽生
【關鍵詞】閱讀能力 品詞析句 激發興趣 博覽群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047-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痹谛W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體現在認字、理解詞句和作文能力上。教師要激勵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能夠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筆者認為,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做到以下幾點。
一、品詞析句,開啟閱讀之門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首先要能理解文中詞句的含義,才能正確地掌握文章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詞句時,要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讓學生了解這些詞句的用法和所要表達的含義。比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這篇童話故事時,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融化”“剩下”“必須”等詞語的意思,并同“消融”“剩余”“一定”三個近義詞作比較,從而更好地理解詞語之間的差別。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訓練口語表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養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交流對“置之不理”“狂風暴雨”“腰酸腿疼”“秉燭夜游”等詞語的理解,通過反復朗讀仔細體會其在句中發揮的作用,然后讓學生仿照句子寫話。這樣的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又提高了其說詞造句的能力,為學生準確把握詞語意思、順利閱讀文章打下基礎。
二、激發興趣,步入閱讀殿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其閱讀的欲望才能被激發出來,心靈深處才會產生對知識的渴求。教師可以恰當運用文學獨特的語言美,通過聯系歷史、引用典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文《秦兵馬俑》時,教師不妨將“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典故穿插到對文本的解讀當中,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美麗善良的女子孟姜女從結識范喜良到一路艱難尋夫,最后哭了三天三夜將一段長城哭倒的故事,讓學生的思緒跟著故事情節“穿越”到秦朝,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閱讀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開展“古詩詞理解大賽”活動,考查學生對所學古詩詞的掌握程度?;顒釉O置必答和搶答環節,如:“宋代詩人王安石筆下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的意思是什么?(A.綠色 B.樹木 C.綠林軍 D.吹綠)”學生在活動中抓住詩句的主旨,細心揣摩詩意,主動探尋答案,充分激發了閱讀的興趣。
三、賞讀文本,感悟閱讀樂趣
教師引導學生賞讀文本時,首先要讓他們從整體上感悟文本,對文中的關鍵字句,或感興趣的、有疑惑的地方圈點劃記,進而品味語言的表現手法,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母親和父親對“我”的第一首詩截然不同的態度,通過品味文章在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的細致刻畫,采用朗讀的方式把描寫母親和父親的語句惟妙惟肖地演繹出來。朗讀結束后,學生相互交流閱讀感受,教師及時給予評價鼓勵,使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四、博覽群書,掌握閱讀精髓
多讀書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其推薦合適的讀物,引導學生由課內閱讀擴展到課外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竊讀記》時,學生從中感悟了對比手法和對心理活動刻畫的精妙之處,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一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了解作者是如何在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中表情達意,有效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使其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
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班級圖書角,設立“閱讀之星”展示臺,讓學生定期交流閱讀心得,營造出良好的班級閱讀氛圍。如開展“閱讀之星”活動采用階段評價與學期總評相結合的激勵評價機制,即兩周(高年級)或四周(中低年級)閱讀一本課外書就可獲得一顆星,學期總評獲得五顆星就能評為班級“閱讀之星”,讓學生時刻浸潤在濃厚的閱讀氛圍中。
總之,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耐心指導和訓練,沿著品析詞句、激發興趣、賞讀文本和博覽群書的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