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妮
摘 要 學習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問題情境是思維的本源。“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究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適合學生探索、發現并構建新知識的問題情境,以喚醒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和智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究。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問題情境 創設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44-02
新課程改革中,以探究推動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的終極目標。“探究式學習”總是圍繞具體的問題展開的,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是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本文論述了問題情境創設的意義,以及在化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問題情境創設的意義
1.學習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適宜的情境有利于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最終有利于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生達到比較高的水平。
2.認知需要情感,情感促進認知。適宜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的動力。
3.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以提供生動、豐富的學習材料,以及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機會,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應用能力。
4.好的教學情景內容總是被設置在該知識的社會和自然情景中時,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情境的意義,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二、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
1.利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模擬或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介紹氫氧化亞鐵的性質后,我就給學生發問:如何制得氫氧化亞鐵呢?許多學生就聯想到了硫酸亞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可以得到氫氧化亞鐵沉淀物,是不是這樣呢?然后演示給新制的硫酸亞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結果學生未發現有白色絮狀沉淀物,卻得到灰綠色沉淀。利用這一“反常”的現象來設計情境,定能激發學生的尋根找源的愿望。
2.聯系生產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與生活聯系緊密,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以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教師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現象、細節作為素材,運用到課堂問題情境的設計中,會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學習熱情高漲。同時,以他們自身的體驗去提問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有關金屬腐蝕性時,聯系實際:⑴家用鐵鍋如果第一天晚上不清洗,第二天就會發現鍋水是紅色的;⑵自行車的構件如支架、鏈條、鋼圈等,分別采取了什么防銹措施?教者寥寥數語的描述,加以精心選擇的圖片,不但一下子就引起學生高度注意和興趣,而且隨后的教學活動沿著問題的解決而展開。
3.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境
我國古代教育家講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創設的情境是思維的引發劑,應使人困惑,或令人興奮;或引人入勝,或引人深思;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等等,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的愿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因而都是用于設置教學情境的素材,如在講有關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知識時,學生已有知識是: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那么鹽溶液是否一定顯中性呢?以及顯堿性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嗎?通過問題的創設,讓學生動手實驗,學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結論。
4.利用與化學史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史是化學教學的一部分,化學的發展與杰出的化學家從事科學活動、探求科學真理努力創造發明密切相關。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科學事跡,例如,凱庫勒在夢中發現了苯分子環狀結構,舍勒和戴維經過將近40年發現了氯氣等,利用這些科學事跡創設問題情境,既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曲折與艱苦,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5.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內容除了涉及宏觀領域的知識外,還有部分微觀領域的研究。在教學中利用直觀教具展示微觀粒子和分子空間構型,用多媒體計算機以動畫的形式展示整個化學變化的過程,模擬難以演示的化學實驗、生動的演示化學化工流程,使抽象的微觀結構模型化、動態化,使學生入情入境,同時也誘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到離子反應時,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展示出離子在水溶液中電離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曹明洪.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人[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3).
[2付三榮.優化問題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5).
[3]張靜芳.淺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4,(4).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