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栩栩
【關鍵詞】幼兒禮儀 區域游戲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27-02
幼兒期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和個性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對幼兒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從幼兒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和情感需求出發,兼顧幼兒教育目標及正在進行的其他教育活動等因素,利用活動室、走廊、門廳以及室外場地設置各種活動區,提供并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以創設不同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進行的個別化或小組性的操作活動。與集體活動相比,區域活動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的關聯性更大,這是因為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扮演各種游戲角色,學習不同的交往方式,體會不同的情感。
幼兒要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必須經歷3個環節:禮儀情感—禮儀認知—禮儀實踐。在這3個環節中,幼兒的禮儀情感、禮儀認知、禮儀行為實踐都是在反復積累中得以內化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穩定的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依據幼兒良好禮儀行為習慣形成的規律、幼兒的特點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活動室的有利條件,挖掘教育資源,創設融童趣、游戲、對話和美化為一體的多功能班級活動環境,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通過禮儀元素提示、實踐嘗試、評價交流這3個步驟,使幼兒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從而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
一、優化環境,確定禮儀目標
根據不同區域同伴交往的特點和禮儀內涵元素,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將區域游戲劃分為角色扮演區、表達表現區、探索操作區、閱讀區等4類,將禮儀目標分為行為元素、語言元素、儀態元素等3種,并在各個區域提出具體的要求,豐富禮儀教育的內涵,體現禮儀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創設適宜的區域活動
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采用固定設置與靈活設置的方式,創設了豐富的、多功能的、有選擇自由度的區域,讓幼兒之間既能夠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互不干擾,專注地投入游戲中,為幼兒間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礎,為禮儀教育提供平臺。比如,為了培養幼兒的基本禮儀,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娃娃家”“接待員”“漂亮寶貝”“我會用禮貌用語”等區域活動。再如,為了培養幼兒的公共場所禮儀,教師可以創設“自助餐廳”“超市”“燒烤店”“面館”“小銀行”“小劇場”“小醫院”“配送中心”等區域活動。又如,為了培養幼兒尊老愛幼的禮儀,教師可以創設“娃娃家”“小當家”“愛心屋”“我來照顧你”“點心屋”“涼衣服”“串項鏈”“請送我回家”等區域活動。此外,培養幼兒的合作交往禮儀,教師可以創設“燒烤店”“面館”“裝配架子”“接水管”“包裝工”“創編花毯”“拆裝樂”“垃圾分類”“巧用工具”“小磨坊”“棋類”等區域活動。這些源于生活、體現生活的游戲情境,給幼兒間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平臺,滿足了幼兒尊重與被尊重的情感需求,為幼兒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滲透禮儀元素與禮儀目標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是自由的游戲者,為了使其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幼兒園必須制定相應的游戲規則,將禮儀元素與禮儀目標納入區域游戲規則當中,然后以圖文的形式張貼在活動區域中。比如,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幼兒要謙讓、協商,不要爭搶玩具,玩過的物品要擺放整齊,買東西要排隊,使用禮貌用語等。
在交談中滲透禮儀目標,有助于激發幼兒的禮儀道德情感,獲取禮儀交往技巧,使幼兒在游戲情境中認同禮儀行為規范,豐富禮儀知識,增強禮儀交往的能力,感受禮儀交往的樂趣,促進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性。比如,在圖書館保持安靜是必須遵守的基本公共秩序,這不僅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還是尊重他人閱讀的基本要求。針對幼兒在圖書館閱讀時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討論問題:如何保持圖書館的安靜?同時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做到遵守圖書館規則,做一個文明的小讀者。教師還可以給幼兒呈現人們在圖書館閱讀的視頻,讓幼兒判斷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不好,從而建立起正確的禮儀觀。
環境對幼兒的語言和行為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將禮儀教育滲透在環境中。例如,在幼兒經常出入的門口、樓梯、走道等位置設置具體的、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禮儀標語,在衛生間貼上溫馨的提示語,如“小心滑倒”“節約用水”“輕輕打開水龍頭”“輕輕甩三下”等。同時,教師可以將師生共同研討得出的結論以圖畫的形式展示在“禮儀提示墻”上,如畫一群小朋友表示要“耐心等待”,畫一個笑臉表示“見到同伴要主動打招呼”。這些圖畫滲透了禮儀教育的目標,向幼兒提供了直接的、具體的禮儀交往策略,能夠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
對幼兒實施禮儀教育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而給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并將禮儀教育內容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則為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的交往行為指明了方向。
二、實踐嘗試,內化禮儀品質
區域活動中的角色游戲是培養幼兒承擔社會責任和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一種自我教育活動,是幼兒習得交往技能和內化禮儀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各種禮儀和交往技能,還要引導幼兒用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內化禮儀品質,促進幼兒知與行的轉換。
教師根據區域活動中角色區的活動內容和禮儀目標,鼓勵家長帶領幼兒參觀與游戲活動相關的場景,如餐廳、超市、燒烤店、面包店、醫院等,了解社會中不同的角色應具備的社會行為規范。在角色游戲區域,幼兒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體會不同的情感,還可以學習不同角色之間的交往方式,認識不同角色的義務與職責,從中了解社會交往的行為準則,掌握人際交往技能,如禮貌待客、請求別人幫助的技巧、禮貌與人交談等,會使用禮貌用語“請你幫幫我,好嗎”“請讓一讓,行嗎”等,從中明白只有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在活動中成功地與他人進行交往。比如,在“小醫院”區域活動中,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幼兒懂得了如何關心病人,學到了探病的禮儀。再如,幼兒通過玩區域游戲“自助餐廳”,可以體驗吃自助餐的過程,學習餐桌禮儀,并能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又如,在“我愛我家”區域活動中,以情感教育入手,讓幼兒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家庭成員的愛,懂得相互尊重,彼此關心,從而學會感恩。
當代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而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意識比較淡薄,比如,有的幼兒歧視殘疾人,嘲笑殘疾人,看見殘疾人就模仿殘疾人的動作,甚至給殘疾人起綽號。在“我來幫助你”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情境體驗的方式,了解殘疾人的難處,從而產生對殘疾人的關愛之情,懂得如何尊重與幫助殘疾人,萌生幫助殘疾人的意愿。
為了滿足幼兒玩游戲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增加游戲難度,如在“燒烤店”和“面館” 區域游戲中逐步增加游戲情節,保持幼兒對區域活動的新鮮感,比如,剛開始是在店里賣東西,然后過渡到送外賣,從收現金到刷卡機的使用,從常規的買賣到節假日打折活動等。在游戲中增加游戲難度,激發了幼兒自主交往的熱情,誘發了幼兒的交往行為,能夠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禮儀。通過在區域活動中的練習,使幼兒的禮儀行為獲得了知、情、行的統一,習得了良好的行為禮儀,逐步擺脫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三、評價交流,強化禮儀行為
研究表明,教師的積極評價不僅對幼兒的活動方式和行為具有促進作用,而且能夠激發幼兒再學習的愿望。因此,教師要及時恰當地給予幼兒積極的評價。
評價交流是區域游戲活動中的最后一個步驟,是幼兒之間經驗分享、問題探討的一種交流形式,也是讓幼兒禮儀行為得以強化的重要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構建系統的知識。
集體評價有助于幼兒的發展與提高。比如,針對區域游戲“自助餐廳”,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進餐禮儀,引導幼兒討論自己或同伴的行為,使遵守秩序、安靜共享美食、互相謙讓的認知轉化為行動。
此外,教師要針對區域游戲中幼兒遇到的問題與困惑,開展“你幫我幫大家幫”活動,集思廣益解決問題或推薦有創意的方法,這是讓幼兒掌握交往技能的關鍵。在討論中,幼兒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一種或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下次游戲中加以應用,還可以再現情景,請幼兒以局外人的身份觀察他人交往的過程,了解什么樣的言行會受到大家的歡迎,積累與人相處的經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學會關心和愛護他人,與同伴建立起和諧的交往關系,增強人際交往自信,提高人際交往技能。
幼兒園開展禮儀教育非常重要,通過以區域游戲為背景對幼兒進行同伴交往禮儀培養的實踐研究,能夠規范幼兒的禮儀行為,提高交往技能。總之,對幼兒進行交往禮儀的培養,既可以帶給幼兒快樂的生活,又能給教師的教育實踐帶來新的思考。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