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巧云
摘 要:導學案是指導學生進行預習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可以更好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預習,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容量,并可有效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信心,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高中課堂;導學案;教學反思
教師在課前將本節課的學習要求、重點、難點以學案的形式發給學生,學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預習完成導學案。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完成學案的情況調控教學,將學生能通過預習解決的問題交給學生講解,將個別學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結合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生師評價等形式肯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我校今年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減負增效,教改的方向立足于優化教學。在這樣的形勢下,結合高中學生的實際,導學案教學開展得如火如荼,一種全新的四環節教學模式“示—導—練—評”應運而生。
示:指的是預習成果展示。預習的內容,就是教師在新課前1-2天發給學生由教師編寫的導學案。
導:主要強調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的預習成果展示,開展系列探究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夯實基礎、強化提高、鞏固加深重點難點訓練,促進學生對知識準確詳實的把握。
練:導學案中的自主訓練部分。一般政治課的標準模式是“3+2”或“4+1”,主要是選擇題和主觀題的配置,根據具體課標要求可以有所變動。
評:指的就是教師的講評。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
整個“示—導—練—評”四環節教學模式中,其核心和關鍵就是導學案教學法。導學案教學法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學,而是教學生會學”不謀而合。這種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
首先導學案的編寫,要求教師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查閱相關資料,把握高考動向,整合教學資源。這就對教師的課前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是準備一張教案就可以在課堂上高談闊論,而是必須在自己設計教案的基礎上,精心編寫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案,“以學促導,以導促學”,真正發揮導學案在教學中的作用。其次導學案的運用,要求教師的角色不只是講臺上的“演員”,而應是教學活動中的“導演”。同樣一份導學案,在不同的教師手里,產生的實際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教師運用得游刃有余,而有的則聲色平平,以至于學生把學案稿紙揉做一團廢紙,其價值可想而知。
二、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農村高中學生,特別像我校這種生源比較差的學生,一般學習自覺性都相對遜色。一直以來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之間的差距不在于智商的高低,更多的在于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學生樂學、活學、會學、學好;而不良的學習習慣,則讓學生產生濃烈的厭學情緒。導學案的構成部分主要是: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預習基礎知識、問題探究及自主練習。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模式可以引導學生遵循學習規律,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做好記錄,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這樣既滿足了學生迫切要求解決心中疑惑的愿望,同時又可以更好地鼓勵學生做知識的主人,真正地動手、動腦。
三、提高課堂效率,優化教學
學生減負,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減負,減負的同時需要的是增效,優化教學效果。這對于農村高中政治的教學無疑是增設了難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建構高效課堂,將大容量的知識呈現給學生,同時又不是“填鴨式”的機械灌輸,可行的就是通過多媒體來展現。但在農村高中,不少學校的多媒體課堂由于硬件的匱乏,只是公開課才會開展,因此將大量的材料與問題通過學案的設計呈現,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并且充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可謂是事半功倍。
四、導學案教學法和“示—導—練—評”四環節教學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作用明顯,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1.教師的角色錯位。導學案教學,是要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但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些教師在這種教學創新中迷失了方向,把引導學習變成學生的自我學習,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只是導學案的編寫者,整個課堂呈現的就是教師的簡單講解和學生的大規模背誦記憶。這樣的教學不但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增添了學生厭學、棄學的情緒。
2.課堂氣氛沉悶。導學案教學,是要在學生預習成果展示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探究,通過有效的課堂活動進一步細化、深化、強化課本知識。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課堂卻成了教師檢查課前預習效果的主場所,顛倒主次。一問一答式的沉悶課堂,學生怨聲載道。
3.優勢學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很多教師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沒有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因材施教,設計沒有梯度。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優勢學生在教師的“導”中得不到提升,后進生卻被“相對”的大容量壓得喘不過氣來。
五、新的教學實際催生新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正視問題,揚長避短,迎難而上,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認真編寫導學案。編制導學案要從教材的知識系統、所教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出發,合理有效地處理教材,盡量做到重難點突出,知識梯度明顯,巧妙設問,真正達到激發學生積極性、創造性,開啟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優化教學的目的。
2.開展探究活動,提升學生能力。在預習成果展示后,教師要把握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合理設置問題探究,簡化重難點,深化認識。如《政治生活》第四單元“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我利用課前準備好的三組材料:“法總統薩科奇高調會見達賴”“溫家寶總理的環法之旅和商務部的環法采購”“法總統薩科奇承諾不支持達賴的任何藏獨,中法恢復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到此,學生既高度贊揚溫家寶總理的高超的反擊藝術,深化了對“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升華了情感、價值觀目標,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最后,學生齊讀丘吉爾的名言:“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學生的主動參與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大膽、形式多樣的課堂探究活動,讓學生沒有理由沉默、沒有心情走神。
3.教師做好教學反思,學生做好學習總結。45分鐘的一堂課,既要展示預習成果,又要有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最后一個重要環節我認為必須留給師生一個“空白”,教師認真做好教學反思工作,學生再重新梳理自己預習的問題和課堂中解決的問題,整合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做好必要的記錄、錯題的整理,以便以后進行復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現行高效課堂、減負增效的壓力下,我們要因勢利導,真正有效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發揮導學案教學的方向盤和指南針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