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英
摘 要:讀罷蔡林森的著作《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掩卷長思,蔡林森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苦”。現將一些感想與各位分享。
關鍵詞:先學后教;吃苦;自身價值
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學校遇到了瓶頸。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教師呢?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讓廣大教師向杰出的前輩、同行們學習。只有向最優秀的榜樣學習,并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一名教師才有可能走向優秀。鑒于此,本人利用閑暇時間,讀了《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一書,收獲頗豐,整理如下:
蔡林森的人生觀:人活著就是要吃苦,就是要自學。這樣才能成人、成才,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一個人一輩子吃苦,一輩子自學,一輩子創新,就會一輩子幸福,一輩子快樂。
一、吃苦是福
是這個理論讓很多人認為不該辦的、不能辦的、辦不成功的事,他卻辦好了,辦成功了。有人認為沒上過學的,就當不成教師,當不好教師,而他卻成了名教師、名校長;有人認為應該撤并的、不該存在的一個薄弱學校,他卻把它辦成了一所名校。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吃苦”在先,并堅持吃苦,不停地學習,不停地追求……
二、吃苦才能學會學習
從上不起學,到考入高校,他一邊干活,一邊自學,并主動地自學,碰到不會的,就請教別人。不久,他的成績就提高了,而且他還采用“先自己學習,再請老師教”的方法,使他有了好的學習方法,成績更好了。
三、吃苦才能當好教師
上學時的吃苦精神,使他認為只要吃苦就能成為一名好教師。正是吃苦,他教過初中物理、政治,當過體育、音樂、美術教師,當過班主任、學校總務主任、教導主任。因為他能吃苦,能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創新;他什么都肯干,干什么都行,并且都取得了很優秀的成績。我們應該學習他那種當教師的精神,踏踏實實地努力干好每一件事情,不怕多干事,不怕在工作中多付出。
四、吃苦才能建成名校
他堅持吃苦,邊學邊干,他帶領教師一步一步地奮斗、創新,建設成了名校。在最初辦校時他選擇了吃苦,在成績面前,他仍然選擇了吃苦,快到了退休年齡他還是選擇了吃苦。正是這種吃苦精神,他當了24年的洋思中學校長,一直以學校利益為重,一直帶領老師們一邊學習,一邊創新,最終使洋思中學走出了困境,成為一所全國名校。
在蔡林森的成長歷程中始終貫穿著“吃苦”二字,他在不停的吃苦,自學中終于學會了學習,當好了教師,建成了名校,成就了終身幸福,享受了奮斗后成功的喜悅,為教育創新、改革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讀了這本書,使我從思想上有了一個質的轉變,那就是在生活、工作中“吃苦”才是福,苦即是樂。自學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只有在過程中堅持吃苦、自學,能成就事業,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蔡林森.教育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7.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