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莉
摘要:本文從珠三角中職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出發,分析當前珠三角地區中等職業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的現狀,指出該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以更好地提高珠三角中職學校IT專業的辦學水平,從而為企業培養合適的IT專業實用型人才,使學校與企業達到“雙贏”的目標。
關鍵詞:珠三角;中職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124-02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學校謀求自身發展、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其初衷是讓學生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使學生在學校所學以及企業實踐所學能實現與將來就業的合理對接,使學校與企業達到“雙贏”的目標。為了解珠三角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現狀,總結經驗,提出對策,全方位、深層次地推進珠三角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我校組成課題組,針對“珠三角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專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針對自己所在珠三角區域一直以來從教的IT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了思考。
一、珠三角中職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的現狀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淀而成的一個三角洲,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共9個城市。珠三角中職學校的IT專業,多數建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經十多年的發展,為珠三角的社會經濟和信息產業培養了大批急需的初級應用型人才。從九十年代末起,許多學校的IT專業和企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合作。
廣州市信息工程學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是學校校辦企業按照國際企業服務體系的標準去管理,對外承接IT外包業務,參與市場競爭;對內根據企業服務體系標準和要求建立相關的實訓課程,建立實訓基地,接收學生實習,并進行IBM維修工程師培訓,使學生完成實訓課程后,考取行業上崗證;從而在一定程度解決了學校與企業之間信息不暢通的問題,使學校擁有人才資源優勢,保證了學校與用人企業合作時的話事權。佛山市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則攜手聯想集團,建立長期的創新型校企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探索和推進校企IT人才標準、創新性人才培養方案、師資培訓基地等領域的合作,打造校企合作的典范,學校出資100多萬,聯想出資300多萬,建設“聯想3C服務中心”和一體化實訓基地,以建立高度貼近企業運作的IT服務實訓中心為教學支撐,形成校企一體化實訓基地體系,實現“教學+科研+生產+培訓”一體化。以上兩所學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是珠三角中職學校在IT專業與企業合作上較典型的案例。
若將珠三角中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形式按合作對象和合作深度進行劃分,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與用人單位合作。學校制定的專業方向嚴格按企業崗位需求確定,建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實習委員會,聘請行業專家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行業指導委員會,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逐步形成實習基地。二是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建立企業與學校的橫向聯合體,直接參與社會競爭,承接外包業務。橫向聯合體既是實習基地,又是企業。學校通過聯合體培訓師資培訓學生,企業通過聯合體獲得人才資源。三是與IT設備或軟件提供商合作。學校在購買IT教學設備的同時與廠商簽訂師資培訓計劃,合作培訓學生考取該品牌的技術認證,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培訓基地,IT廠商則在設備銷售和認證培訓中獲益。
二、珠三角中職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以“校企合作”模式來完善IT專業是珠三角中職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經濟發展對中職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中職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盡管“校企合作”模式由來已久,卻與今天的“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課程建設遙相呼應,實際上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課程建設在教學形式方面的一個具體體現。歸根結底就是呼喚職業教育的另一主體——企業盡早走上前臺。這一點從政府到學校都已達成共識。但是從珠三角的情況來看中職學校IT專業與企業的合作,總體上還存在著如下的一些問題:
(一)專業對口頂崗實訓難
由于IT行業屬高技術性行業,技術和硬件升級換代非常快,學校的教學、學生的能力等方面與企業實際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學生很難融入企業的實際生產中,更不能獨立承擔企業實際工作,只能作為生產觀摩人員或從事一些極為簡單的輔助性工作。
(二)學生集中實訓難
IT企業規模一般不大,企業人力、物力資源有限,而且專業技術性較強,要企業成批提供工學結合崗位不太現實。因此,學生過于分散,既不利于實訓教學,又加大了管理成本。
(三)校企合作層面淺
IT系統商業數據的保密性、安全性要求較高,存儲在計算機中的商業數據安全很重要,相關設計行業對此多會嚴加防范。像財務數據、客戶資料、圖紙文件甚至生產加工任務單等,任何一份文件或單據流失都有可能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企業接受學生實習實訓時只能停留在點到即止的淺層次狀態,難以進入真實業務操作的平臺,使得實習實訓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中職學校自身的問題
中職學校的科研優勢和技術優勢還不夠強,一方面,學校沒有形成技術和人才優勢,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產品研發能力、技術服務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弱,造成合作的不對等性,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缺乏興趣。
三、解決珠三角中職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的要求,結合珠三角地區中職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的現狀,就如何解決該專業校企合作存在問題,激發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三方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的需求與動力,構建校企雙方“一舉多得、互利共贏” 的利益驅動機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盡快出臺《廣東省中職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促進條例》,進一步明確有關政府部門、職業學校、行業和企業參與發展職業教育的權利、社會責任與法律義務。
2.各級政府要把職業教育納入到經濟社會和社會發展規劃中,設立中職學校IT專業的校企合作發展專項資金。
3.各級政府要建立由有關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引導職業學校對接產業設置IT專業課程,提高服務區域經濟和企業的能力;聯席會議下設校企合作協調指導委員會,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溝通平臺,建立政府引導、校企互動、行業協調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4.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支持職業學校和企業創新探索車間進校、企業校區、職業教育集團、產學研一體化等辦學模式改革,定期組織開展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評估督導,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積極進行總結推廣,對校企合作辦學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職業學校、行業和企業給予表彰。
5.各級發展和改革部門、經濟和信息、國資委等部門要積極吸納職業學校參與各類產業和經濟發展規劃會議,構建相關網站信息平臺,及時知會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動態;各級稅務部門要落實并切實執行鼓勵企業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稅收和收費優惠政策,補償企業在承擔校企合作責任過程中的增加成本;其他相關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校企合作促進的有關工作。
6.各中職學校相互交流學習,根據IT行業和專業的特點,靈活選擇、探索適合自己學校IT專業情況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訂單培養、引企入校、校辦企業、學校與IT設備或軟件提供商共建專業等模式。
總之,隨著政府強有力的導向,企業的主動參與,職業學校的自我完善,校企之間必能彼此增益,中職教育的前景定會更加美好。路是走出來的,只要我們肯實踐,敢于邁出改革創新步伐,大膽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根據IT行業特點、專業特點、地域特點、時代特點,正確選用適合自己學校IT專業校企合作的模式,就能使我們中職學校的IT專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俞莉瑩,胡新華.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組織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21).
[2]顧榮.基于校企合作的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福建電腦,2010(04).
[3]盧秋根,賴海濤.職業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1(S1).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