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現今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所存弊端的分析,在后現代課程觀的指導下,探索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關鍵環節設計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為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關鍵詞:教學設計;弊端;關鍵環節;后現代課程觀;探索與嘗試
教學設計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教學方式、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的教學過程所作的系統化策劃和具體安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然而在現今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關鍵環節存在著弊端,嚴重制約著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現如下:
一、現今課堂教學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設計忽視了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性。教學目標既有預定性,也具有生成性,從生成的內容看,既有直接、表層的顯性生成,也有間接、深層的隱性生成,隱性生成目標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個性品質及學科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預定教學目標是唯一的,而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心理世界豐富多彩,思維領域難以估測,他們帶著各自的知識基礎,用各自的思維方式思考著同一問題,如果教師的預期目標表現為自己或教材中的合乎邏輯的唯一答案,就必然成為束縛學生充分發展的障礙。
2.教學活動設計程序化、機械化。當今課堂教學主體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過分強調教師角色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不能以主體形式積極思考和實踐。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按照課前備好的教案程序進行操作,按照教案設計好的程序創設教學情境,使教學程序程式化、機械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有意義的互動,缺乏興趣,課堂效率低下。
3.教學設計中對學生評價單一。中學英語課堂評價形式單一、固定化、模式化,多是終結性評價;有的甚至不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更多的是缺乏準確性,缺乏層次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如何解決這些弊端,是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首先我們要在理論上武裝自己,因為理論是行為的指南,在學習到多爾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后,筆者深切感到該理論對我們的教學行為很有啟發,特進行了一些嘗試,并愿意和同行們分享。
二、后現代課程觀
“后現代課程觀”是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教授,課程理論博士生導師小威廉姆斯·E·多爾在1993年提出的。后現代課程觀具有建構性與非線性特點,課程在開放的、互動的、共同的對話中形成與發展,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不斷總結與反思而發展形成的。教師和學生通過參與討論等相互作用的方式來發展他們自己的課程。
后現代課程觀強調的是一種開放性、復雜性和變革性的課程觀。課程的開放性強調在寬松的氣氛中,通過交流達到自我更新,多種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學習者對于交流達到領悟的綜合性瞬間是學習內化的亮點,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后現代課程認可學生自身的組織和重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的培養作為課程的重點。同時要求對學生的評價要多元化,兼顧學生和個體自身的發展狀況。
三、后現代課程觀對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啟示
1.注重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性和發展性。英語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不能只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而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多方面考慮設計一種能夠發展學生價值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具體課程,這種設計易于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
在教學目標設計前,教師要全面了解、分析學生,包括他們的認知結構、認知特點、個性特征、社會背景、語言水平、語用能力等。在教學目標設計時,教師還可以站在學生方面思考,確保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想完成的(他們的需要)、能夠完成的(他們的能力)、應該完成的(社會的需要)。
如,在進行模塊一第四單元earthquake復習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1)按話題將詞匯進行分類學習。
(2)了解災難類話題有關的詞匯和語篇特點。
情感目標:
通過本單元教學使學生了解地震、臺風、洪水等自然現象,認識到災難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破壞力,感受到“災難無情人
有情”。
能力目標:
(1)將書本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的能力。
(2)與小組成員互動、合作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能力。
在這個知識目標設計里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要求他/她掌握不等量的詞匯(5~10或10~15),有關語篇特點要求所有學生都掌握;情感目標要培養所有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大部分學生能把課本知識運用到描敘某種災難發生的時間、地點、當時的情況,造成的結果和救援工作等方面;還有部分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下完成地震中的緊急疏散和救援。這些教學目標就具有動態生成性和發展性。
2.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互動性
后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是一個生態系統,是教師、學生、教學媒介以及環境組成的一個有機系統。教學設計同時要考慮到這四個因素,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交往互動,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來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
如,在教授新課標人教版Module One Unit 5 Nelson Mandela
熱身環節時:
Step1:教師設計一個“Mandela情況介紹對話型擂臺賽”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即刻啟動互動:將全班分成兩組,每組挑選一人上講臺,一人一句進行對話,直到其中一人無話可說,那個組就換人繼續上臺對壘,每人每次只能說一句話,每換一次人扣除三分。
Step2:教師通過猜測游戲開始師生互動以及布置小組任務開始生生互動
(1)教師手中持有幾張字條,每張紙條上寫有一條應釋放
Mandela的理由,讓學生猜測每張紙條上的內容是什么。紙條上的內容有難易之分,因此每個學生猜中得分的分值也不相同,然后累計得分。
(2)教師布置小組任務,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小組任務①Make a list of his“crimes” leading to his life imprisonment.
小組任務② State the reasons for giving him freedom.
小組任務③Collect your ideas for writing a letter to the 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 to ask him to free Nelson Mandela.
Step3:小組互換作品,分享成果
各小組閱讀其他小組的作品。(A letter to the 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
Step 4:小組互評作品
(1)師生制訂評價標準。
(2)學生小組互評。
(3)教師給出指導性評價。
3.教學活動設計對學生評價要多元化
后現代課程理論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它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評價可以通過各方面的涉及人員共同展開評價。即由相關教師、學習小組及學生共同評價,可以采用分段評價的方式,如課堂評價、日/周/月/學期/年評價。
(1)多元性。要充分調動不同的評價主體開展評價活動,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有創見的思想,特別是在有爭議的問題上更要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能力,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和
發展。
(2)整體性。評價要關注學生整體、全面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學業成績。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和弱勢品質,教學就要長其長、短其短。
(3)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和學生要形成過程性和動態性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自覺地開展評價,發揮評價的作用。
總之,教學設計對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幾個關鍵環節對教學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
中,我們可以依據后現代課程觀,一切以學生為重,應學生動而動、應情境變而變,對課堂教學關鍵環節精心設計,注重其有效性,才能使課堂發揮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2(10).
作者簡介:高道興,男,教育碩士,廣州市花都區秀全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廣州市中學英語骨干教師,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