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符合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問題情境創設符合建構主義理論。縱觀我國目前高中數學課堂問題教學現狀,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需要改革問題情境教學,可以導入趣味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策略
高中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與實際生活中已經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經驗,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中即使遇到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也會借鑒現成的經驗,依靠已經形成的認知能力,提出問題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建立適宜的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問題情境創設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屬于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分支。其提出教學模式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指引者、指導者、組織者的角色。需要協調教學情境、教學對話等環境要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終實現教學目標,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隨機進入教學。教學活動不一定限制在課堂教學與學校教學范圍中。教學生可以隨意通過多種不同的途徑進入學習環境中,運用不同方
式接觸學習內容,從而獲得對同一問題或者事物的多層次認知。(2)拋錨式教學,強調教學活動需要建立具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基礎之
上,此種方式被形象地稱為“拋錨”式教學方式。拋錨式教學方式由幾種教學環節組成: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定時進行教學效果評價。
二、影響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因素分析
1.課堂提問的表述不精確
教師課堂提問的表述是問題情境創設的基礎,教師在確定數學問題的教學目標,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后,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構思相關的提問問題。縱觀目前問題教學現狀,普遍存在教師的課堂提問表述不精確的問題。高中數學語言具有簡潔、嚴謹的特點。教師需要顧及數學語言的特點與數學符號的特點,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運用精準的提問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并且展開有效思考與討論。
2.課堂提問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足
在高中數學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的時間,不能在提出問題后立即要求學生作答。在得到學生答案后,需運用正確的語言方式進行評價。這樣一來,既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也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但是調查表明,在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教師沒有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導致學生不能及時梳理問題知識,導致回答較為倉促或者無法進行正確回答。
三、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情境教學策略
1.增強問題情境的趣味性
高中生容易接受生動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設計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問題情境教學活動中。例如可以將趣味故事或者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事物作為問題情境的導入媒介,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進行函數單調性教學時,筆者引入一教學片斷:在一杯溫水中加入適量的糖,隨著糖的不斷加入,杯中的糖水就越來越甜。對學生提出一下問題:
問題1:杯中的糖水為什么會越來越甜?是否可以用數學模型表示糖度變化?
問題2:在糖度變化過程中,有定量也有變量。假設杯中水溫度保持不變,對糖的溶解沒有影響,那么還有那些是定量,哪些是變量?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函數關系?
問題3:大家請回想一下以往學過的數學知識,是否接觸過“兩個變量相互影響,成正比關系”的例子?或者“兩個變量相互影響,成反比關系”,請大家舉出例子來。
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考與討論。
2.賦予問題教學情境的實驗性
數學實驗指的是:為了解決某類數學或者實際問題,進行某個數學猜想,從而獲得數學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一種全體參與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探究數學理論。開設問題教學情境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符合新課改改革需求。
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有效的問題情境教學理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欒慶芳,朱家生.數學情境教學研究綜述[J].數學教學通訊,2006(3).
作者簡介:趙德偉,男,1979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貴州省遵義縣笫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數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