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數學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必須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自主學習;數學教學;培養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規劃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及時引導學生評價自己和同伴,最終實現數學的自主學習。本文就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自主學習談幾點體會。
一、科學合理設置學習任務單,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在課前表現為:沒有教師的監督,學生獨立或與其他學生一起完成預習作業。基于初中生生理、心理的特點,他們對于學習目的、學習內容等把握程度有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一定程度上說,預習作業完成的好壞依賴學習任務布置的是否科學合理。教師在布置課前任務單時必須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并能提供詳細的指導和說明,通過文字或微課(視頻)的形式引導、規范和練習。考慮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是建立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前提之下,所以教師設計任務單的步驟應該是細致的、層層推進和詳細的,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學習指南。包括自學方法和建議;(2)自主學習任務。其中包括自主預習的任務,預習的步驟,自主操作任務等;(3)自主總結。包括自學困惑,改進建議等。在一些關鍵步驟和環節,教師可以設計鼓勵性的語言,注入學生自主學習的持久動力。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預習時對所要學的學習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并積累了一些問題,通過自主探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不明白的問題進一步明確,從而能迅速提出問題。這為后續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為合作探究的切實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營造民主、和諧課堂環境,創造自主學習空間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習過程絕對不是簡單地在強化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學習者獲得經驗的過程,除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心理結構的變化外,外部條件和外部環境也十分重要。羅杰斯指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教師必須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選擇,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同時,教師也應該關注學生差異,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對于那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將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三、設置問題情境,培育自主學習興趣
有意義學習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使新知識和原有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識納入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去的主動建構過程。數學教師要善于培育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要能使學生產生迫切解決問題的心理。問題的內容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或已有知識,并富有情趣,這樣才能把學生引入有關情境中,加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活動。
比如,在學習“5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時,教師設計如下問題:“4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兩個人嗎?”學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師又提出問題:“3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兩個人嗎?”學生回答很可能;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5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兩個人嗎?”學生回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卻說“兩個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感到很驚訝,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注重學法指導,打開自主學習大門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可持續發展。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強調了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學會學習是學生學習上自立自主的一個必要前提,只有學會學習,才可能創新,才可能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改進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注重學法指導,給學生自主探究指明航向,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及時評價和改進,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王海玲.在數學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小學電教,2013(05).
作者簡介:包長淮,男,1978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揚中市外國語中學,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