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親身體驗非常重要,因為沒有自己親身體驗的知識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價值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習;體驗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即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做中學”的情境,要發揮教師“做中教”的引導和點撥功能。本文就怎樣用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開展數學體驗教學入手,談談自己的教學實踐。
一、創設情境來體驗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做合一”要以“實際生活為中心”,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射線、線段、角》一課時,可以這樣處理:
師:金箍棒好神奇!請仔細觀察,金箍棒是怎么變的?(課件演示)
生:向兩邊拉長。
師:也可以說成向兩端延伸。如果孫悟空不讓它停下來,它會向兩端——
生:繼續延伸。
師:也就是向兩端無限延伸。請看,金箍棒向兩端延伸、延伸,延伸出了屏幕,它還在延伸(教師手勢作延伸狀)。想象一下,現在它延伸到了哪里?
生:延伸到了教室外面……
師:我們可以把金箍棒看作一條線,這一條直直地向兩端無限延伸的線,有個名字叫直線。(板書:直線)能量出直線的長度嗎?
生:不能,因為會向兩端延伸。
師:直線的長度是不能量出來的,它的長度是無限的。——讓我們閉起眼睛想象,直線向兩端無限延伸、延伸。
直線、射線和線段是一組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困難。選取金箍棒為載體,引出直線、射線和線段,通過金箍棒的“變、變、變……”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充分感受“無限”的含義,幫助學生理解“無限延伸”的意思。學生知道金箍棒能任意變化,用它引出直線,符合“教學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的理念。
二、感官參與來體驗
陶行知先生認為“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數學體驗教學可以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中獲得真知。
比如,在教學《升和毫升》一課時,可以這樣處理:
師:看看1毫升大約是多少滴。(播放視頻:人在運動后的汗滴;雨傘上滑落的雨滴;打吊針時的液滴;未擰緊的水龍頭滴下的水滴……)
師:能說說1毫升大約有多少滴液體嗎?
師:一般情況下,1毫升的液體大約10到20滴。(板書:1毫升)
師:你的小手能兜住1毫升的液體嗎?來,小手伸開。對,蜷成一個小碗狀。(教師向3~5個學生手中分別倒入課前準備好的1毫升水)
師:兜住嘍,讓其他同學都看看。感受一下,這1毫升水重嗎?
生:一點都不重。
接下來,教師將1毫升水或飲料分別倒入小勺里、水瓶里,甚至空的文具盒里,讓學生觀察1毫升的水在不同器皿中的“變形”。
師:誰想親自嘗一嘗這1毫升的水或飲料,體會一下1毫升喝下去的感覺?
師:現在,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升有多少。
師:能說說你剛才想到了哪些畫面嗎?
如何建立表象?關鍵是加強感知和體驗,教師需要設計豐富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既有用眼觀察,也有用手觸摸,還有大口喝水,甚至用舌尖品嘗……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表象。1毫升(或升)的水被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呈現,“大小深淺”對比鮮明。這種多角度呈現感知對象的方式,使得學生對表象的認識更加立體化。課堂上,多種多樣的體驗活動梯次進行,聯結緊密,張弛有度。
三、制造沖突來體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探索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自經歷。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學習的內在法則,從知識的源頭開始,誘導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結論,學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認識,真正地理解新知。
例如,強震球老師執教《角的度量》一課,找到了量角器創造的“根”,大膽地退到了原點,還原了量角器設計者的思考軌跡,不斷地凸現種種認知沖突,打破學生認知平衡,引導學生經歷了量角器“再創造”的過程。先讓學生用活動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當得出∠2比∠1大后,緊接著問“那∠2比∠1大多少呢”,學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教師不失時機地出示10°的小角,通過操作比較出∠2比∠1大一個小角。“一個一個小角是零散的,操作起來很麻煩。能不能想個辦法,既保留用小角來比非常精確的優點,又改進操作起來麻煩的缺點,讓這些小角用起來方便些呢?”在強烈的認知沖突下,學生產生了許多有創意的設想:“連起來,拼起來!”教師引導學生用18等份的半圓工具度量三個角的大小,當量到∠3時沖突又產生了:“這多出來的一點點不滿這么大的一個小角,到底是多少呢?”引發學生得出“要將每一個小角分得更加小一些”,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因此,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和反思中累積,讓經驗的“根”長得更深,從而去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去幫助學生本質地理解數學、認識數學。
參考文獻:
侯懷銀,李艷莉.“教學做合一”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13(08).
作者簡介:曹蕓,女,1984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塘橋中心小學,研究方向:數學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