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琴
摘 要:創新思維是學生思維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是個人思維培養和鍛煉的過程,在新時期的教學目標下,更加傾向于對學生自身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發掘和養成。因此,作為教師,不但要傳授教材要求的知識內容,更要激發學生的思維活性,通過多角度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數學以其典型的、獨特的思維訓練,成為啟蒙教育階段重要的課程之一,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對世界的認知與數學思想的建立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加強數學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是真正促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個人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創新思;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372-0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初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具體抓了以下幾方面。
一、補問題的方法
“補”就是給不完整的題目補條件、補問題,使其成為一步或兩步計算的應用題。補條件、補問題的練習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初步培養學生從條件出發來考慮問題和從問題出發來考慮條件的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如:小明家養了18只小雞,9只大雞,?要求學生根據條件分析數量關系,補充問題。有的學生說:“小雞18只是部分數,大雞9只是另一部分數,可補求總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再問:“還可補充什么問題呢?”有的學生說:“小雞的只數和大雞的只數相比,小雞的只數是大數,大雞的只數是小數,可補出相差的問題。”還有的說:“小雞的只數和大雞的只數相比,大雞的只數是一倍數,小雞的只數是幾倍數,可補求倍數的問題。”這種由條件補充問題的過程正是綜合的過程。 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幾只?這題缺少什么條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幾只?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白兔的只數和黑兔的只數),黑兔的只數已知道了,必須補上白兔的只數。這種由問題想條件的過程是分析過程。教師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由條件補出問題,由問題補出條件,不僅使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二、時刻加強思維訓練
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與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結果相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后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于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訓練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比較訓練培養思維能力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把相似、相近的應用題知識區別開來,找出它們的差異,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兩道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如第二冊88頁例7:①有紅花9朵,黃花6朵,黃花比紅花少幾朵?②有紅花9朵,黃花比紅花少3朵,黃花有幾朵? 先引導學生通過題面觀察、比較答出:兩題中有一個條件是相同的,即紅花9朵,另一個條件和問題不同。再讓學生結合直觀圖,觀察兩題有何相同與異同的地方:①題里的第二個條件就是②題里的問題;①題里的問題在②題里變成了條件。因此,解題時應根據條件和問題確立解答方法。最后再從結構比較兩題:從條件看,都是已知紅花多、黃花少,多的紅花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題①是求黃花比紅花少幾朵,要從紅花里去掉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黃花比紅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題②是求有多少朵黃花,要從紅花的部分去掉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就是紅花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也是黃花的朵數,即“9-3=6(朵)”。 這樣的觀察、比較,使學生對兩類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更加明確,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總之,在小學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針對學生的個體情況來開展數學邏輯思維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還能夠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自我探索研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