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摘要:眾所周知,高中數學是學習生涯中十分重要的階段,不同于小學和初中,高中已經有了學生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也更遵從于內心的選擇,那么,高中數學教學究竟該怎樣運用類比思維?就高中數學教學中類比思維的運用進行闡釋,希望可以對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 類比思維 教學應用
類比思想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需要我們實事求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最科學的教學策略。這需要我們了解高中生的特點、類比教學的特點,教師也需要有高超的教學技巧,這樣教學才能夠取得成功。
一、高中數學教學特點
眾所周知,九年義務教育中并沒有高中,所以高中更多的是自覺與自愿,高中生已經有個自己的思想與目標,不再是兒童時候被動的接受,很多時候也有主動的思考在里面,有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而高中的學科也在增多,其中高中數學是高中生涯中眾多學科中的一門,在思維與身體都日漸成熟的高中生涯中,高中數學產生的影響更加深遠,對未來的運用也就更加深遠,思維方式的活躍度也越高。其次是教學應用階段,教學離不開老師,有教也有學,這也就是教學中的分層,不好的教學不教不學,一般的教學只教不學嗎,而好的教學就是有教有學,不僅教師自己教得好,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寫的好,只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進一步用功的學習,不同于初中和小學的非自力學習,高中教學更多的是自力,自我選擇,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運用中取得更為突出的成績。
二、類比思維和數學學習的結合
究竟什么事類比思維呢,類比,只有兩個以上的事物才能產生類比,簡單來說就是舉一反三,在數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數不勝數,當然,我們所掌握的只是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人有相似,何況很多數學題目乍一看可能是完全一樣的,實際上卻是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確實有很多共性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運用到類比思維的學習了。當然,類比思維究竟是怎樣和數學教學想結合的呢,看起來兩者并不能歸為一談,但是卻可以緊密結合在一起,數學教學中,例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當需要學習到新的知識時,最開始都是通過教學例題來進行了解,但是學習例題并不僅僅是學會一道題目,而是要運用類比思維,實際學會到的是解決這一系列的題目,不斷加深對這種類型數學題目的印象和靈活運用,高中學習不僅僅是被動學習,更多的是主要學習運用方式方法,不僅僅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覺得學習可以對自身產生提高和豐富,活躍自己的思維,一開始的時候,高中學生面對新式的題目會有恐懼感,害怕自己做不好,其實不只是教學題目,很多生活上的事情也是如此,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事沉穩冷靜,不要慌,努力回想自己見到例題的解決方法,按照思路,一步一步進行類比,從而運用類比思維,攻克眼前的難題。
三、類比思維和教學的結合
之前說的都是學,但是教學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教學,教學,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就是教學中的主動傳授者,高中教學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是小學那樣單純的引導,所面對的學會也已經是思維大于盲從,所以教師也要相應的做個改變,從單純的指揮,轉變為引導,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思維,引導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繼而去鉆研,教會學生方法,遇到例題時,解析其中的步驟,理清思路,抓住數學教學中的知識重點,懂得抓住重點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主要的是教會學生類比思維,很多知識點是相輔相成的,需要的就是教學到他們之間的共性,再運用類比的方法,達到所期待的教學效果。現在的高中教學不再是傳統的教學,要求學生按著學習而學習,一切為了考試,即使是數學也運用死記硬背例題的效果,現在更多的是講究靈活性學習,也就是本篇要求的類比思維,當然,如果能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也是很不錯的。比如說,時下比較流行的一種趣味教學就是很值得借鑒的,數學一般情況下給人的感覺是枯燥無味的,但是如果能從中激發出興趣,那么所產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有些事情要求我們腳踏實地,凡事不走捷徑,但是類比思維重要的卻是總結其中的經驗與方法,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兩者并不矛盾,反而是類比思維的靈活運用。
現在凡事都講究科學性,科學教育法說的大概就是如此,當然,類比思維也是科學教育法的一種,也在時下比較流行的說法,數學本身是一門相當靈活的學科,相比于語文,更加考驗的是思維,也許語文談類比思維稍微有些牽強,但是數學確實很符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而且類比思維不僅僅是教學中的良師,更是思維鍛煉中的益友,思維模式是相當重要的存在。
四、結語
類比思維是靈活學習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舉一反三最有效快捷的方法,高中教學又是學生生涯中十分重要的階段,正是學生像成人邁進的過渡期,這時候就需要良師益友的幫助,作為教師的教學也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師要掌握好類比思維的方法,要研究透徹,才能教會給學生,要淺顯易懂的向學生闡釋其中的奧秘。
參考文獻:
[1]王子君.高中數學學習中類比思想的應用[J].科教創新,2011,(01):198.
[2]朱德勤.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中類比思想的運用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