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 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
【關鍵詞】創新精神;數學教學;培養;實踐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數學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數學教師應通過營造和諧的教學氣氛,精心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下面我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轉變教學方式,營造創新氛圍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轉變,教學上要勇于創新,只有我們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激發出來。所以我們在課堂上盡量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的環境,給予他們創造性嘗試的機會,對于學生富有創意,別出心裁的解題方法及解題思路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內在的無窮力量,也從老師的肯定中體驗到創造和成功的樂趣,同時也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大的發揮,從而自覺地不斷地去創新,去完善自己。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轉變過去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模式,努力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教育環境。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倡問題意識
我們知道,數學是一門創造性、思考性很強的學科。創新能力總是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問題解決是創新的土壤。雖然“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淡化“問題意識”,教者奉獻給學生的是一些經過處理的規則問題和現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對問題的加工處理過程,也舍去了制定解決方案的艱苦歷程,學生聽起來似乎顯得輕松,但數學的能力卻未能得到應有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隨時要注意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多鼓勵、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猜想,敢于向傳統的方法和權威挑戰,這樣才能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問”是追求的動力、創新的前提,“疑”是創新思維的火花。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難開始的,教師要讓學生敢于對教材上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特別是同學的觀點更要敢于質疑。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并勇于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必備的素質。還可設計一些復雜多變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判斷加以解決,或用辯論的形式訓練學生的判斷能力。因此要強化“問題意識”,充分展現對問題加工處理過程和解決方案的制定過程,既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思維訓練,培養創新精神
在數學教學中,對于同一類題目,由于思考的角度、方法或理解的方式不同,就會產生多種解法。采用一題多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發揮。課本中的例題是知識的精華,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題作為新知識的應用,往往其解題涉及到的知識都與本節所學內容有關,學生也習慣與本節內容掛起鉤來,抑制了思維的全面展開,長此以往,不利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教學中應讓學生多想想,從不同方面去思考、探究,克服已有的思維定勢,通過解法的多樣性,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但應當注意的是,教師在列舉學生多種解題思路之后,要進行講評,教會學生選出簡便、獨特、優化的解題方法。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對例題進行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對原理進行廣泛的變換和延伸,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中發揮其獨特的功效。
四、手腦結合,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
現代的教學論主張“學數學,不如做數學”,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的影子,在實踐活動中思考和學習數學,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天性,把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制作提供給學生,在自學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揭示規律,并在他們的好奇心推動下主動地去探索、想象。如一年級小朋友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后而進行的“拼組圖形”實踐活動課,我要求各組成員利用現有的顏色、形狀、大小不一的各種平面圖形紙片,在指定的一張寬大的吹塑紙上,拼貼出一幅展示城市風景的圖案。最后各組合作有序,不僅很快完成了任務,而且拼出了最美麗的圖案,從這些畫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的聰慧,天真的創造力。這樣的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也充分培養了小朋友團結協作的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聯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又服務于實際生活。學生的思維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生活,在生活實踐中,他們能發現問題,并能夠很快地進行討論、學習、合作交流,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對于新鮮的事物都有著好奇的心理,他們都想親自去試一試,教師應當利用這種心理,引導學生去做、去想、去討論,讓每一位學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說出來,讓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促使學生形成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就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不但會認識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會進行換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周圍,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數學教學最終以使學生能夠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為目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后,教師還應注重知識的課外延伸,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真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落到實處。如在教學百分數后,讓學生課后對家庭中一月的日常開支作統計,包括電話費、水電費、吃穿等費用,然后求出各種開支占總支出的百分比,在此基礎上再研究如何節約開支,確定節約開支的重點項目。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了對數學價值的認識,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實踐證明,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創新教育思想,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注重引導學生廣泛聯想,積極探索,大膽猜測,盡可能主動、獨立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更需要我們教師在新課改的指引下,通過實踐逐漸摸索出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紅停.我國科學教育研究內容及實施問題探討[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2]徐小東.要切實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創新能力.鎮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9
注:本文系定西市教育局“十二五”規劃課題DX[2013]GHBZ174階段性研究成果。